|
- 2016
怀念敬爱的王鸿祯先生
Abstract: 今年是敬爱的王鸿祯先生百岁诞辰纪念,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深深怀念这位为中国地质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前辈大师。 王鸿祯先生博学多才,学术造诣深厚,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提出了以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为主的地层分类观点,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区别不同的古地理格局和古构造框架,主编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层序地层学的分类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在大地构造与全球构造方面,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和中国及全球的基底构造单元和构造发展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以泛大陆(联合古陆)为准的大陆聚散周期的认识和地球史上不同类别和不同级别的节律及可能的天文控制因素;进行了全球古大陆再造的研究,由此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在地质学史方面,提倡以学科史和学科思想史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求“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参看《王鸿祯文集》第465页)。 (1) 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前夕,大会邀请王鸿祯先生写一篇关于中国大地构造的文章,拟在国际地科联(IUGS)主办刊物《Episodes》上发表。王先生将题目定为《An outline of tectonic evolution of China》(Wang & Mo,1995),要我作为“合作者(coauthor)”协助他,我因此得到了一次直接学习王鸿祯学术思想的宝贵机会。在撰稿过程中,我逐渐加深了对王先生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的理解,认识到“地球演化史不是以渐变和均速的方式进行,而是服从质变与量变的原则,以突变与渐变相交互的方式前进发展的”。王先生的地球史观有着系统和深刻的内涵。他划分了中国及全球的基底构造单元和构造发展阶段,将构造阶段分为大阶段(megastage)、构造阶段(stage)、造山运动期(phase)三级。大阶段可划分为陆核形成(2.8 Ga前)、原地台形成(1.8 Ga前)、地台形成(800 Ma前)、超大陆形成(208 Ma前)、超大陆解体(208 Ma后)五个大阶段,其划分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把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大地构造域(tectonic domains)、地台(platforms, cratons)与活动带(mobile belts)、地台与活动带内的大地构造单元(地台内包括古老陆核、不同年龄的前寒武纪基底;活动带内包括属于单个陆缘区的不同时代的褶皱带,含或不含中间地块)。他识别出中国存在9个构造域,建立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格架。还要特别指出的是,他强调大陆边缘及其中各种活动带、地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大陆增生的意义,这对我们在中国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复杂构造条件下的研究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他明确提出了地壳对接消减带(convergent consumption zone)和叠接消减带(accretional consumption zone)的概念,指出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结合带具有不同的构造意义,纠正了将蛇绿岩及蛇绿混杂岩一律看作大洋遗迹,或认为蛇绿岩及蛇绿混杂岩只代表大陆内部张裂和裂陷,不存在大洋盆两种片面认识。他严格限定了“地体(terrane)”的内涵,纠正了将“地体”概念使用过泛、涵义不清的偏向。他还明确给出了裂陷槽(拗拉槽,aulacogen)的含义,指出其在构造演化中的重要意义。他还将地球演化的节律与可能的天文因素联系起来从更大的视野研究地球。 王先生的学风极为严谨,使我深受教育。《An outline of tectonic evolution of China》那篇文章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