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  2018 

新时代发展动能转换:质量效益优先论
The Transformation of Kinetic Energy in the New Era: the Priority of Quality and Benefit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8.02.005

Keywords: 发展模式,动力能量,质量优先,效益优先,
development model
,dynamic energy,quality priority,benefit priority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变意味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能转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资源环境、公共服务供给等不平衡不充分,客观上要求改变传统的速度型增长模式,质量效益优先发展势在必行。基于增长是手段不是目的的“元定律”,以及粗放增长动能递减,在国家由大到强的发展进程中,宏观战略转变、质量效益共识、资源环境约束,以及地方探索经验等为质量效益优先发展提供了可行性。从某种意义说,发展动能转换是一场革命,标本兼治的路径在于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和培育质量文化,构建国家质量治理体系,以质量评价驱动宏观质量和微观质量的全面提升。

References

[1]  梁正. 从科技政策到科技与创新政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政策范式转型与思考[J]. 科学学研究,2017(2):170-176.
[2]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彭泗清等. 中国企业家成长20年:能力、责任与精神——2013·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20年调查综合报告[J]. 管理世界,2014(6):19-38.
[3]  郭克莎. 试论质量文化[J].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1):61-65.
[4]  周小亮.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理论回溯与框架设计[J]. 学术月刊, 2015(9):15-26.
[5]  王小鲁. 收入、消费与中国经济结构再平衡[J]. 劳动经济研究, 2014(6):26-43.
[6]  王玉民,刘海波,靳宗振,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6(4):1-12.
[7]  卫兴华,侯为民.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J]. 经济研究, 2007(7):15-22.
[8]  赖琳慧,冯淇,郑方辉. 基于宏微观视角的出口消费品质量评价实证研究——以2012年度广东为例[J]. 宏观质量研究,2014(3):67-74.
[9]  田新民,王少国,杨永恒. 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J]. 经济研究, 2009(7):107-118.
[10]  卫兴华,黄桂田.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 学术月刊, 1997(1):48-55.
[11]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 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9(2):76-86.
[12]  SOLOW R.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65-94.
[13]  刘树成. 论又好又快发展[J]. 经济研究, 2007(6):4-13.
[14]  洪银兴. 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J]. 管理世界, 1999(4):15-22.
[15]  诺斯,戴维斯. 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16]  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17]  王小鲁.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 经济研究, 2000(7):3-15, 79.
[18]  邱晓华,郑京平,万东华,等.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J]. 经济研究, 2006(5):4-12.
[19]  翁媛媛,高汝熹.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及未来增长空间预测[J]. 经济学家, 2011(8):65-74.
[20]  刘伟. 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 经济研究, 2006(1):4-10.
[21]  金碚.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1):5-18.
[22]  约瑟夫·M·朱兰. 朱兰质量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3]  郑方辉,林婧庭. 政府监管视域下的食品质量评价实证研究——以2013年度广东为例[J]. 宏观质量研究, 2015(3):56-65.
[24]  程虹. 宏观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研究——种基于质量安全的分析视角[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129-134.
[25]  魏礼群. 重在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统一[J]. 求是, 2009(8):22-25.
[26]  杨飞虎.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952-2008[J]. 经济问题探索, 2010(9):1-7.
[27]  程虹,李艳红. 质量:新常态下的新动力——基于2014年宏观质量观测数据的实证分析[J]. 宏观质量研究, 2015(1):56-66.
[28]  项俊波.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测度与分析[J]. 管理世界, 2008(9):1-11.
[29]  郑方辉,毕紫薇. 第三方绩效评价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3-38.
[30]  辜胜阻,王敏,李洪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方向与新动力[J]. 经济纵横, 2013(2):1-8.
[31]  李小卯. 信息技术经济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软科学, 2000(6):40-45.
[32]  程虹. 我国经济增长从"速度时代"转向"质量时代"[J]. 宏观质量研究,2014(4):1-1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