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8
基于科技指标的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探析
|
Abstract:
高校作为国家科研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理论的研究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作用和地位的日益凸显,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作为提升高校竞争力、保证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的关键环节,现有研究忽视了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系统发展的相对效率及其各个子系统之间协调度的评价。此外,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包含的质量因素较多,量化评价比较困难。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复杂系统理论为视角尝试构建新的高校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1] | 王英,帅全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特点及评价探析[J].邯郸学院学报,2006(2):56-59. |
[2] | 帅全锋,王英,张玉杰.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评价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7(3):90-92. |
[3] |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
[4] | 史秋衡,吴雪,王爱萍,等.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
[5] | 应望江,李泉英.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45-50. |
[6] |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
[7] | 张宝友,黄祖庆.论高校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41-43. |
[8] | 曲林.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
[9] | 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9. |
[10] | 倪渊.高校综合评价模式——基于复杂视域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
[11] | 刘大椿. 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4):22-35. |
[12] | 史秋衡,李玲玲.大学章程的使命在于提高内生发展质量[J].教育研究,2014(7)22-27. |
[13] | RANDALL R.Social Services in AFDC:Steps toward Evaluation[J].Social Service Review.1975,49(2):191-207. |
[14] | 李凡.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估,2011(1):38-41. |
[15] |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高铦,王宏国,魏章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