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  2017 

现代封闭性小区中的“新熟人关系”
“The New Acquaintance Relationship” in Modern Gated Community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5.011

Keywords: 封闭小区,新熟人关系,交往空间,法理逻辑,情理逻辑,
modern gated community
,the new acquaintance relationship,communication space legal logic,humanity logic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现代封闭小区是一个缺乏天然血缘关系、乡土性熟人关系、生产与生活相分离的陌生人社区,其新熟人关系在维权行动及日常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并建立于现代小区特性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小区居民的生活方式,"新熟人"社区的再造依赖于小区内部的交往动机、社区领袖与业主的积极参与、互动平台的适切性及互动团体的规范性。因此,现代小区居民在"新熟人"社区建立过程不仅遵循法理的行动逻辑,也要遵循情理的行动逻辑。

References

[1]  宋伟轩.中国封闭式居住模式的源流、现状与趋势[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7.
[2]  石发勇.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运动——以一个街区环保运动个案为例[J].学海,2005(3):76-88.
[3]  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国视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  林雄斌,马学广,李贵才.全球化背景下封闭社区形成的影响因素与空间效应[J].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3):354-360.
[5]  陈文,黄卫平.公共治理视阈下的城市社区业主维权[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41-46.
[6]  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对北京市几个小区个案的考查[J]. 社会学研究,2005(6):1-39+243.
[7]  陈鹏.城市社区治理:基本模式及其治理绩效——以四个商品房社区为例[J]. 社会学研究,2016(3):125-151+244-245.
[8]  肖林.现代城市社区的双重二元性及其发展的中国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2012(9):55-61.
[9]  帕克,伯吉斯,麦肯齐.城市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0]  蔡禾,贺霞旭.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3-151.
[11]  黄晓星.市民社会的"间隙生产"——南苑"社区代理权"系列诉讼的拓展分析[J]. 开放时代,2012(5):93-108.
[12]  郭于华,沈原.居住的政治——B市业主维权与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J]. 开放时代,2012(2):83-101.
[13]  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J]. 社会学研究,2006(4):1-20+242.
[14]  陈幽泓.社区治理的多元视角:理论与实践[M]//陈幽泓.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业主自主治理创新的制度评价——以"业主代表大会制度"与"物业管理权信托制"为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4-119.
[15]  汪坤,刘臻,何深静.广州封闭社区居民社区依恋及其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15, 35(3):354-363.
[16]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7]  丁元竹.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8]  宋伟轩,陈培阳.城市封闭社区的社会效应分析[J].城市问题, 2013(6):11-17.
[19]  GRANT J,MITTELSTEADT L. Types of Gated Communities[J]. Environment & Planning B Planning & Design, 2004, 31(6):913-930.
[20]  桂勇.邻里空间:城市基层的行动、组织与互动[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1]  李远行,陈俊峰. 城市居住空间分化与社区交往——基于南京市东山新区个案的实证研究[J].开放时代,2007(4):50-61.
[22]  李斌.网络共同体:网络时代新型的政治参与主体[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6(4):6-9.
[23]  万力勇,赵呈领,廖伟伟,等.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社会互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2(9):54-58.
[24]  张豪锋, 杨绪辉.微群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探索[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1):95-100.
[25]  谢立中.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导论[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26]  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