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
家庭人情消费的地区分化——基于CFPS(广东)2010调查数据
|
Abstract:
本研究以广东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为基础,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多层线性模型考察家庭人情消费的地区差异,试图了解影响家庭人情消费高低的社会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家庭人情消费不仅在家庭层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同时发现地区层面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人情消费具有强烈形塑功能,我们选用了地区腐败程度作为宏观策略指标,研究结论显示家庭人情消费与家庭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具有正相关,地区腐败程度越高,家庭人情消费越多,腐败治理对于家庭人情消费具有抑制作用。
[1] | 许烺光.中国人与美国人[M].徐隆德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89. |
[2] |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社会学研究, 2004(5):48-57.[J].中山大学学报, 2004, (5):48-57 |
[3] | 文崇一、萧新煌.中国人:观念与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4] |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 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 1989. |
[5] |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 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 1989. |
[6] | 许烺光.中国人与美国人[M].徐隆德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89. |
[7] | 李伟民.论人情——关于中国社会交往的分析与探讨[J]., 1996(2):57-64.[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2):57-64 |
[8] |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社会学研究, 2004(5):48-57.[J].中山大学学报, 2004, (5):48-57 |
[9] | 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 贺雪峰.论熟人社会的人情 [J].南京师大学报, 2011(4):20-27.[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20-27 |
[11] | 贺雪峰.论熟人社会的人情 [J].南京师大学报, 2011(4):20-27.[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20-27 |
[12] | 杨华,欧阳静.农村人情的变异:表现、实质与根源——对当前原子化农村地区人情的一项考察[J].中州学刊, 2011(5):117-121.[J].中州学刊, 2011, (5):117-121 |
[13] | 杨华,欧阳静.农村人情的变异:表现、实质与根源——对当前原子化农村地区人情的一项考察[J].中州学刊, 2011(5):117-121.[J].中州学刊, 2011, (5):117-121 |
[14] | 陈柏峰.农村仪式性人情的功能异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106-113.[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106-113 |
[15] | 金耀基.人际关系中人情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
[16] | 金耀基.人际关系中人情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
[17] |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
[18] |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
[19] | 孟庆莉.中国转型期:腐败问题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2. |
[20] | Stephen W.Raudenbush Anthony s.bryk.分层线性模型:应用于数据分析方法[M].郭志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
[21] | 布迪厄、康华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
[22] | 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
[23] | 李伟民.论人情——关于中国社会交往的分析与探讨[J]., 1996(2):57-64.[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2):57-64 |
[24] | Kwang-kuo Hwang,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92, No. 4 (Jan., 1987), pp. 944-974.[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7, 92(4):944-974 |
[25] | 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26] | [13]莫斯.社会学与人类学[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
[27] | 闫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李放春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28] | 陈柏峰.农村仪式性人情的功能异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106-113.[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106-113 |
[29] |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
[30] | [12]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 |
[31] | Kwang-kuo Hwang,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92, No. 4 (Jan., 1987), pp. 944-974.[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7, 92(4):944-974 |
[32] | 闫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李放春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33] | Stephen W.Raudenbush Anthony s.bryk.分层线性模型:应用于数据分析方法[M].郭志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
[34] | 孟庆莉.中国转型期:腐败问题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2. |
[35] | 布迪厄、康华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
[36] | 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
[37] | 文崇一、萧新煌.中国人:观念与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38] |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
[39] | [12]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 |
[40] | [13]莫斯.社会学与人类学[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