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
含义与推理
|
Abstract:
用“含义”进行表达是一种表义的言说方式,是说话主体不把自己的意向内容(Q)用字面义表达出来,而是把它包含在与此相关的语句(P)中,从P理解Q是需要推导的;因此研究含义推导机制是含义研究的核心内容。含义这种言说方式并不只有“格莱斯会话含义”一种;研究“汉语含义”应该是我国语言学者研究含义这种言说方式的题中之义。我国会话含义研究的“据西释中”式的研究,开始时往往会有有益的进展,随着研究向纵深发展就会遇到越来越多中西“水土不服”的情况。这样的思想方法上的问题,近一些年来我国学界在研究隐喻、构式等问题上或多或少也都有发生。我们试图从含义研究这一局部研究领域开始,剖析这种情况,为语言研究中某些“据西释中”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思路。
[1] |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
[2] | 曾昭式.论先秦逻辑的价值特征[J].哲学研究,2015(10):121-126. |
[3] |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
[4] | GRICE H P. Studies in the Ways of Words[C].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22-46. |
[5] | 陈继红.从"契约"事件看儒家的诚信之辨[J].哲学研究, 2016(1):52-59. |
[6] | 刘勰.文心雕龙解说(祖保泉解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
[7] | LEVINSON S 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
[8] | 龚建平.论孔子的言说方式——以"仁"为例[J].哲学研究,2016(5):61-67. |
[9] | 周山.《周易》的文本结构及其言说方式[J].哲学分析,2013(5):3-12. |
[10] | KANT I.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 That Will Be Able to Come Forward as Science (Revised Edi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
[11] | 徐盛桓. 赋诗言志:含义与类比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1):3-14. |
[12] | 鞠实儿,何杨.基于广义论证的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以春秋赋诗论证为例[J].哲学研究,2014(1):102-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