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
公民文化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及路径选择研究——以广州为例
|
Abstract:
公民文化作为现代城市治理的理念和技术,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变量。具体表现为以价值认同增强城市凝聚力,以制度有序规范城市软实力的生成机制,以公共参与激活城市软实力的内生性资源。在此基础上对广州城市软实力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城市精神已形成与价值认同不平衡相并存;市民参与意识增强与制度供给不足相并存;市民道德素质较高与社会资本相对薄弱相并存;参与方式多元化与象征性参与的现实相并存。鉴于此,本文以培育公民文化为现实切入点,创新城市软实力提升的路径选择:“公共精神”的化育与养成,社会资本的孕育与建构,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创新。
[1] | 马庆国,楼阳生.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
[2] |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
[3] | MARCH,POLSON.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The Organization Basis of Politics[M].New York:Free Press,1989. |
[4] | 亨廷顿.变化社会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
[5] | 缪青.公民参与和社区和谐:理念、变迁和制度化的趋势[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3):92-96. |
[6] | 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夏宏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
[7] |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
[8] | 陈志城,杨拉克.城市软实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
[9] | 饶会林:城市文化与文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10] | 奈.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
[11] |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
[12] | 斯宾塞: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8. |
[13] | 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宋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
[14] | 庄德林,陈信康.国际大都市软实力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36-41. |
[15] | 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73. |
[16] | ARNSTEIN S.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69,35(4):216-244. |
[17] | 叶南客.城市精神的价值取向与塑造战略[J].群众,2012(3):33-34. |
[18] | 王旭,黄柯可.城市社会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
[19] | 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马殿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
[20] | 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
[21] | 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
[22] | ARNSTEIN S.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 ledge Press,2000. |
[23] | 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
[24] | 饶会林.城市文化与文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