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6
司法实践中的“民愤”与“民怜”因素举隅——以传统刑事审判为视角
|
Abstract:
“民愤”和“民怜”是民意的两种不同表现,分别代表对“犯罪人”憎恨或同情的情绪。在古往今来的刑事审判实践中,有不少包含此两类民意倾向的案件。其中民愤因素带有一定的重刑主义倾向,可能会催生较为极端的刑事政策,相比之下,与“有利被告原则”较为吻合的民怜因素对于案件的查明和公正判决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司法者应对这两种不同倾向的民意予以区别对待,在全面查明事实真相的前提下,于法律规定的刑罚裁量范围内采取“就轻避重”的原则,不因民愤因素而从重判决,适当考虑民怜因素而从轻判决。
[1] | 范忠信、郑定、詹学农.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微[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
[2] | 周振杰. 刑事法治视野中的民意分析[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
[3] | (清)朱轼. 大清律集解附例. 清雍正内府刻本. |
[4] | 张淑华. 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与权力的对话[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5] | 季卫东.“法治与选择”. 中外法学, 1993,4. |
[6] | 杨一平. 司法正义论[M] .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9. |
[7] | 徐忠明. 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M] .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
[8] | 赵尔巽. 清史稿. 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
[9] | (清)阮元.(道光)广东通志. 清道光二年刻本. |
[10] | 王钟翰点校. 清史列传.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
[11] | 寺田浩明. “"非规则型法"之概念——以清代中国法为素材”//权利与冤抑——寺田浩明中国法史论集[G].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
[12] | (明)舒化. 明律附例. 嘉靖刻本. |
[13] | 巫仁恕. 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4] | 徐忠明. “晚清河南王树汶案的黑幕与平反”.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2. |
[15] | (明)张自烈. 正字通. 清康熙二十四年清畏堂刻本. |
[16] | (清)夏燮. 明通鉴. 清同治刻本. |
[17] | (清)三泰. 大清律例.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18] | 孙万怀. “论民意在刑事司法中的解构” 中外法学, 2011,23(1). |
[19] | 马俊亚. “盛世叩阍:清前期的皇权政治与诉讼实践” 历史研究,2012,4. |
[20] | (清)张廷玉等. 明史.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
[21] | (清)徐珂编撰. 清稗类钞.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
[22] | (清)王先谦. 东华录. 清光緖十年长沙王氏刻本. |
[23] | 展龙. “明代诣阙上诉与国家政治研究”. 求是学刊,2015,3. |
[24] | (明)王世贞. 弇州四部稿. 明万历刻本. |
[25] | (清)汪琬. 尧峰文钞. 四部丛刊景林佶写刻本. |
[26] | (清)钱维乔. “(乾隆)鄞县志” 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
[27] | 黄鸿寿. “清史纪事本末”. 民国三年石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