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  2017 

非正式干部的正式化:大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密码——基于苏州市相城区C街道的驻点调研
The Formalization of Informal Cadres:the Governance Password of the Grassroots Society in Big Cities:A Field Research in C Street, Xiangcheng District, Suzhou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5.008

Keywords: 村社干部,城管,辅警,正式化,基层治理,治理密码,
village cadre
,urban inspector,auxiliary police,formalization,grassroots governance,governance password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非正式干部正式化,是理解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窗口和密码。基于苏州市基层治理实践的驻点调研发现,村社干部及其工作人员、城管队伍和辅警队伍共同组成了当地基层治理主体。不同于既有研究的分而论之,本文重在经验主义整体性视角下对其进行统合分析。研究表明,包括村社干部及其工作人员、城管和辅警在内的非正式干部正式化是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常态;这一常态是大城市基层治理中任务高要求、考核零容忍、资源软约束、经济强激励下支配导向的治理需求,是当地工业经济主导下职业体系中竞争性、稀缺性就业机会结构和当地中低端的劳动力素质结构等因素相互匹配、共同形塑的产物,并且塑造了大城市基层社会的规则之治。同时,在当地具体治理实践中通过组织管理、财权上移、群众监督和自我规训4种控制方式与经济激励,有效解决了这一非正式干部群体的代理人困境问题。非正式干部正式化,"以城市的方式治理农村"的治理转型,要求我们必须对包括基层治理结构的经济基础、服务型政府责任边界等在内的基层治理现代化这一时代命题重点关切。

References

[1]  申端锋. 治理转型下村干部不胜任难题——兼论乡绅模式的终结[J]. 探索与争鸣,2014(7):90-93.
[2]  李永萍. 村干部的职业化:原因、效果与限度——基于上海市远郊农村的调研[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7(1):84-90.
[3]  宁泽逵,柳海亮,王征兵,等. 村干部向何处去——关于村干部"公职化"的可行性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2005(1):58-65.
[4]  陈锋. 连带式制衡:基层组织权力的运作机制[J]. 社会,2012(1):104-125.
[5]  黄宗智. 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J]. 开放时代,2008(2):10-29.
[6]  周雪光. 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J]. 开放时代,2011(10):67-85.
[7]  周黎安. 行政发包制[J]. 社会,2014(6):1-38.
[8]  曹正汉. 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J]. 社会学研究,2011(1):1-40.
[9]  曹正汉. 统治风险与地方分权——关于中国国家治理的三种理论及其比较[J]. 社会,2014(6):52-69.
[10]  吕德文. 灰色治理与城市暴力再生产——鲁磨路"城管"实践的机制分析[J]. 开放时代,2015(4):158-182.
[11]  周飞舟. 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J]. 社会,2012(1):1-37.
[12]  韩志明. 街头官僚的空间阐释——基于工作界面的比较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583-591.
[13]  李明朝,陆永,袁超. 辅警队伍管理的困局与出路——基于对江苏辅警现状的调查[J]. 公安研究,2012(10):78-83.
[14]  张以进. 建立辅警职业化管理运行机制探析[J]. 公安研究,2012(10):84-88.
[15]  叶敏. 城市基层治理的条块协调:正式政治与非正式政治——来自上海的城市管理经验[J]. 公共管理学报,2016(2):128-140.
[16]  郭圣莉. 国家的社区权力结构:基于案例的比较分析[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6):80-93.
[17]  渠敬东. 中国传统社会的双轨治理体系封建与郡县之辨[J]. 社会,2016(2):1-31.
[18]  曹锦清,刘炳辉. 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J]. 东南学术,2016(6):1-16.
[19]  杜赞奇.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20]  魏程琳,徐嘉鸿,王会. 富人治村:探索中国基层政治的变迁逻辑[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15.
[21]  叶娟丽,马骏. 公共行政中的街头官僚理论[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612-618.
[22]  胡怀亮. 街头官僚理论与我国基层公务员的自由裁量权[J]. 兰州学刊,2005(2):227-228.
[23]  王扩建. 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干部职业化:生成逻辑、困境与对策[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7(1):33-40.
[24]  张仲礼. 中国绅士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5]  夏柱智. 乡村合谋视角下的混混治村及后果——基于中部G村"示范点"的调查[J]. 青年研究,2014(1):10-21.
[26]  李祖佩. 村治主体的"老好人"化:原因分析与后果呈现[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6-131.
[27]  贺雪峰. 论中坚农民[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6.
[28]  李祖佩. "新代理人":项目进村中的村治主体研究[J]. 社会,2016(3):167-191.
[29]  陈柏峰. 城管执法冲突的社会情境——以《城管来了》为文本展开[J]. 法学家,2013(6):15-32.
[30]  刘磊. 街头政治的形成:城管执法困境之分析[J]. 法学家,2015(4):31-47.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