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95年版.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303
|
[2] | 徐杭民,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4):21
|
[3] | 杨桂芹,等.中医杂志1996;37(9):518
|
[4] | 朱树宽,等.中医杂志1996;37(8):454
|
[5] | 简洋辉,等.中国中药杂志1991;16(9):524
|
[6] | 高菊红.中草药1986;17(6):28
|
[7] | 周迎新,等.中草药1992;(11):610
|
[8] | 林志彬,等.北京医学院学报1980;12(2):101
|
[9] | 张跃.国外医学植物药分册1982;(1):35
|
[10] | 傅善林,等.中草药1986;17(10):2
|
[11] | findlyw.e.etal.contraception1980;21(2):199
|
[12] | findlyw.e.etal.contraception1980;23(2):157
|
[13] | 法谧玉,等.生殖与避孕1996;16(3):199
|
[14] | 邓士贤,等.云南医药1983;4(4):232
|
[15] | 邵鸿娥,等.中医药研究1995;(3):61
|
[16] | sankawauetal.chem.pharm.bull1977;25(9):2392
|
[17] | 王岚.吉林医学1984;5(4):30
|
[18] | 夏建新,等.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3;19(2):162
|
[19] | 金锐,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2):101
|
[20] | 刘立华,等.中国免疫学杂志1990;6(3):154
|
[21] | 董建英,等.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5;7(5):42
|
[22] | 郭养涵.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3;(5):43
|
[23] | 夏开元,等.中草药1991;21(5):202
|
[24] |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841
|
[25] | 杨荣,等.中国医药学报1992;7(3):34
|
[26] | 艾克蕙,等.药学学报1993;28(4):282
|
[27] | 王文杰,等.药学学报1994;29(3):161
|
[28] | 陈瑞琪,等.江西医学院学报1982;(2):15
|
[29] | 陈瑞琪,等.江西医学院学报1987;27(3):13
|
[30] | 李学中,等.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89;15(4):405
|
[31] | 路桂荣,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7):422
|
[32] | 郑肖莹(摘译).中草药1996;18(7):49
|
[33] | 张敏,等.中草药1989;20(10):17
|
[34] | 祝凤池,等.色谱杂志1984;(1):131
|
[35] | 林力行,等.药学学报1995;30(2):123
|
[36] | 王文杰,等.药学学报1988;23(4):246
|
[37] | 谢秀琼,等.中国药房1997;8(2):60
|
[38] | 姜世忠,等.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7;14(1):70
|
[39] | 张荣喜,等.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40
|
[40] | 王建庭,等.中国药学杂志1992;27(2):91
|
[41] | 方德秋,等.中草药1992;23(4):209
|
[42] | 魏雅川,等.(待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