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喜梅,等.中医杂志1990;(2):38
|
[2] | 尤建良.江苏中医1993;(5):7
|
[3] | 许继平,等.中国医药学报1992;7(4):13
|
[4] | 张代钊,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3):135
|
[5] | 周菊英.山西中医1993;9(3):18
|
[6] | 龚皓.浙江中医杂志1996;11(2):67
|
[7] | 余桂清,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3):136
|
[8] | 赵冠英,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5):292
|
[9] | 陈凯,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3):171
|
[10] | 应荣多.中医杂志1988;(5):60
|
[11] | 1997年第4卷第11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归、冤丝子、肉桂、白芥子、麻黄、桃仁、三棱、羲术、海藻、陈皮、夏枯草、乳香、没药)治疗本病24例,痊愈14例,显效1例,有效3例,无效3例(均经手术证实为畸胎瘤);治愈率58.33%0,总有效率87.5oa[207。任氏等报道,以当归、泽泻、瓦楞子、丹参、获等、白术、猪答、赤芍、桂枝、蒲黄为基本方,加减治愈42例不适宜或不愿意手术的本病患者[217。马氏用消肿合剂(桂枝、桃仁、赤芍、丹皮、获等、陈皮、半夏、石见穿、夏枯草、半枝莲、刘寄奴、昆布、海藻、牡蝠、大腹皮、唬拍末)治疗卵巢囊肿及子宫肌瘤100例,痊愈39例,有效11例,无效9例;其中卵巢囊肿19例,有12例获愈,占63.160o,较子宫肌瘤效果为佳[[227此外,彭氏报道以疏肝健脾、理气活血方药20剂,治愈本病患者1例[[237;赵氏以疏肝解郁、清化下焦湿热方药治愈双侧卵巢囊肿1例[[247。黄氏报道用卵巢囊肿丸方治疗本病,1个月为1疗程,患者一般1-2个疗程可见明显疗效,甚至达到完全消散的效果[[257陈氏用少腹逐疲汤加味,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47例,治愈21例,好转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61%[26110。3中药外治高氏报道,用消疲桂菩汤(桂枝、皂角刺、穿山甲、赤芍、三棱、桃仁、获术、当归、获荃、红花、白芷、乳香、没药、大黄、柴胡)随证加减,保留灌肠(保留时间1小时以上),治疗本病168例。治疗结果:122例痊愈(治疗时间最短7天,最长90天,大部分30天左右治愈),35例显效,3例有效(后确诊为畸胎瘤户,〕。罗氏用丹参、桃仁、赤芍、穿山甲、鸡血藤、水蛙研末加醋,敷贴少腹,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21例,3个月为1疗程,结果治愈19例,无效2例,其中1疗程治愈者12例,2-3个疗程治愈者7例[[2814中西医结合疗法蒋氏报道,中西药配合多功能微波治疗本病60例,中药用桂枝获荃丸加味(贯仲、丹皮、赤芍、香附、泽泻、皂角刺、桃仁、羲术、白术、获菩、车前子、夏枯草、丹参)随证加减水煎服;西药用青霉素钾、庆大霉素,腹痛明显加灭滴灵静脉滴注;多功能微波理疗每日1次;治疗1周为1疗程。结果治愈3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0000[2s[。夏氏等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型卵巢囊肿20例,中药以桂枝获荃丸加桃花四物汤,随证加减;西药用胎盘素、消炎痛、甲基皋丸素、克罗米芬、黄体酮等。治疗后囊肿完全消王惠兰.中医杂志1994;35(6):355
|
[12] | 钟秀美,等.湖北中医杂志1995;17(3):18
|
[13] | 李兰舫.浙江中医杂志1987;22(12):538
|
[14] | 王自平,等.河南中医1994;14(2):105
|
[15] | 董世华.黑龙江中医药1992;(6):18
|
[16] | 任平,等.四川中医1991;9(7):40
|
[17] | 马菲亚.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9):12
|
[18] | 彭勃.河南中医1997;17(3):155
|
[19] | 赵益人.江苏中医1990;11(4):17
|
[20] | 黄兆强.中医杂志1989;30(6):15
|
[21] | 陈芳.吉林中医药1994;(2):28
|
[22] | 高幼琴.浙江中医杂志1995;30(11):488
|
[23] | 蒋惠芳.辽宁中医1997;24(4):176
|
[24] | 杨秀文,等.新中医1993;(8):28,
|
[25] | 徐怀文.浙江中医杂志1989;(1):5[3]徐瑞荣,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7):7
|
[26] | 姜锡武,等.ll!东中医杂志1996;15(1):17
|
[27] | 刘少翔,等.中医杂志1990;(7):42
|
[28] | 金长娟,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1):30
|
[29] | 马凤友.黑龙江中医药1990;(6):18
|
[30] | 李顺la,等.陕西中医1991;(6):244
|
[31] | 李发枝.中国医药学报1990;15(6):47
|
[32] | 陈建中.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12):717
|
[33] | 张佩元.新中医1996;28(2):43
|
[34] | 周凯宏.四川中医1993;11(8):23
|
[35] | 章新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27
|
[36] | 李永浩.中医杂志1992;(2):27
|
[37] | 程剑华,等.中医杂志1993;(1):42
|
[38] | 张兴锐,等.浙江中医杂志1993;28(3):128
|
[39] | 赵瑛,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5):307
|
[40] | 许殿元,等.i妇西中医1993;(3):14
|
[41] | 郭勇.中医杂志1993;(8):481
|
[42] | 张玉五,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0):607
|
[43] | 叶耀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0):637
|
[44] | 许继平,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2):734
|
[45] | 魏育林,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6):353
|
[46] | 孙玉岩,等.中医药学报1996;(4):17
|
[47] | 刘文稀,等.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0):463
|
[48] | 孟庆梅,等.山西中医1996;12(5):18
|
[49] | 冯子轩,等.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20
|
[50] | 高巧巧.湖北中医杂志1992;14(3):22
|
[51] | 李一冰.新中医1995;27(8):40
|
[52] | 黄海清,等.内蒙古中医药1994;13(9):15
|
[53] | 刘昭坤,等.国医论坛1995;(5):14
|
[54] | 吕斐.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2;16(2):28
|
[55] | 范新明,等.湖南中医杂志1994;10(4):16
|
[56] | 李学君,等.中医杂志1989;30(11):40
|
[57] | 张雪卫.新中医1994;26(12):41
|
[58] | 姚引花.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12):21
|
[59] | 弧阳.河北中医1994;16(1):25
|
[60] | 崔淑梅.山西中医1994;10(5):22
|
[61] | 罗中秋.新中医1994;26(3):50
|
[62] | 夏德芬,等.辽宁中医杂志1994;2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