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阴黄辨治方法的研究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祖国医学对阴黄的认识可上溯到隋代。《诸病源候论》首先提出阴黄概念,但隋代之“阴黄”属热毒之范畴,与后世学者所论不同,故而渐被扬弃。历代医家不断研究阴黄,汉代张仲景对阴黄的辨治作出了重要贡献,宋代韩祗和、元代罗天益则有专篇著述,近代诸多学者又有发挥与创见。然现代阴黄之定义比典籍所述之内涵狭窄得多,与前人对阴黄的理解差异甚著。按中医理论定义规则,阳黄属实属热,阴黄应属虚属寒;而现在将阴黄定义为脾虚与寒湿,除此之外的证型必然会游离于黄疸概念之外,显然此种定义法存在缺陷,其辨证思维自然会受到影响与掣肘,故阴黄之概念需要充实与完善,阴黄之辨证亦有待发展与提高

References

[1]  白东升.山西中医1994;10(1):7-9
[2]  张兆云.湖北中医杂志1981;(1):8-’1l
[3]  潘雪飞,等.中医杂志1997;38(9):560-561
[4]  谭行华,等.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6(1):4
[5]  潘雪飞,等.江西中医杂志1995;增刊:19
[6]  陈列红,等.江苏中医1997;(3):48
[7]  潘雪飞,等.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7;7(3):146-148
[8]  北京中医医院.关幼波临床经验选?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8-20
[9]  范述方.四川中医1985;(4):15
[10]  林宗广.中医杂志1995;36(8):499
[11]  潘雪飞,等.实用中医药杂志1995;(5):5-6
[12]  潘雪飞,等.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4):209-’210
[13]  翁维良.活血化癖治疗疑难病.第1版.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33-63
[14]  《中医辞典》编辑委员会.简明中医辞典.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381
[15]  杨维益,等.中医杂志1996c37(6):370-}373
[16]  潘雪飞,等.山西中医1996;12(4):5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