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陆兔林,等.中药材1997;20(3):135.
|
[2] | 李承珠,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711.
|
[3] | 欧长兴,等.中草药1987;18(4):21.
|
[4] | 毛小平,等.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7(1):30.
|
[5] | 张铁军,等.中草药1991;22(6):272.
|
[6] | 王银叶,等.中一草药1997;28(9):25.
|
[7] | 翁维良,等.中医杂志1984;(2):69.
|
[8] | 庞九江,等.中草药1981;91):33.
|
[9] | 王序,等.北京厌科大学学报1986;18(1):31.
|
[10] | 陈耀祖.等.药物分析杂志1988;8(5):271.
|
[11] | 袁久荣,等.山东中医杂志1989;8(6):28.
|
[12] | 张卫东,等.中草药1995;26(8):125.
|
[13] | 张卫东,等.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6;17(2):174.
|
[14] | 张卫东,等.中草药1996;27(11):643.
|
[15] | 张卫东,等,中国中药杂志1995;20(6):356.
|
[16] | 张淑运,等.中国中药杂志1995;20(8):486.
|
[17] | 张卫东,等.中国中药杂志1996;21(9):55a.
|
[18] | 刘春堂,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9):227.
|
[19] | 陈可冀,等.活血化疲药化学药理与临床.济南:山东科导技术出版社.1995:263.
|
[20] | 涂正凡,等.四川中医1990;8(2):13.
|
[21] | 聂仁吉,等.中草药通讯1978;(8):27.
|
[22] | 上海第二医学院第二附院妇科.中草药1975;(6):35.
|
[23] | 陆康福,等.中医药信息1987;(6):25.
|
[24] | 贾美,等.江苏中医1993;14(9):15.
|
[25] | 韩桂珍,等.陕西中医1992;13(5):218.
|
[26] | 蒋治一平,等.中医杂志1985;(12):7.
|
[27] | 刘有能,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95):18.
|
[28] | 陈镇华,等.基层中药杂志1988;(1):23.
|
[29] | 黄茎林,等.中药通报1986;11(8):25.
|
[30] | 程丽萍,等.中药材1997;20(6):296.
|
[31] | 纪青华,等.中国中药杂志1987;14(4):23.
|
[32] | 党春兰,等,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6;31(3):31.
|
[33] | 薛志遥,等.时珍国药研究1996;9(1):5.
|
[34] | 陈家树.杏苑中医文献杂志1989;(4):24.
|
[35] | 李希新.山东中医杂志1991;10(4):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