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脾虚证免疫学机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Abstract:
References
[1] | 陈小野,邹世洁,张智,等.大鼠长期脾虚造模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37
|
[2] | 关崇芬.驴和大白鼠脾气虚证动物模型免疫功能的研究.中国兽医杂志,1990,16(3):38
|
[3] | 彭淑珍,李勇敏,王福云,等.健脾消积汤对脾虚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湖南中医杂志,1999,15(2):56
|
[4] | 周志光.驴胶补血冲剂对肿瘤患者128例免疫功能的观察.湖南中医杂志,1997,13(5):24
|
[5] | 王清云,孙国强,孙红光,等.脾胃气虚胃脘痛各兼证的生物化学基础.河南中医,1986,6(4):19
|
[6] | 陈治水,李莉.健脾灵对脾虚患者血液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中医药研究,1990,39(1):36
|
[7] | 吕琳,陈永红,韦金育,等.壮医药线点灸对脾虚大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广西中医药,2001,24(2):48
|
[8] | 王志良,樊青霞,王冬青,等.消化系恶性肿瘤脾虚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关系的初步探讨.河南肿瘤学杂志,1994,7(2):111
|
[9] | 魏德煜,张群豪,郑家锵.慢性胃病脾虚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3,3(3):135
|
[10] | 凌安生,朱金水,王冠庭,等.晚期胃癌脾虚证患者t细胞亚群及nk和干扰素活性检测.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3,5(1):34
|
[11] | 郑洪新,李德新,鞠宝兆,等.胃脘痛肝郁脾虚证胃黏膜t细胞亚群的研究.辽宁中医杂志,1996,23(3):97
|
[12] | 万幸,梁昊若,王建华,等.补中益气汤对正常及脾虚模型小鼠nkc-il-2-ifn-γ调节免疫的影响.中国免疫学杂志,1993,9(3):封4
|
[13] | 王文波,夏天,谢湘峰.脾虚证患者血清可溶性il-2r水平变化研究.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5,7(4):40
|
[14] | 章梅,夏天,颜真,等.四君子汤对脾虚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6mrna表达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9):671
|
[15] | 王再谟,周帮靖,黎世尧,等.脾虚泄泻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研究.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1,3(4):40
|
[16] | 许长照,张瑜瑶.祁白术治疗脾虚小鼠对消化器官组化和超微结构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5):268
|
[17] | 李刚,夏天,王宗仁,等.大鼠脾虚证与血清甲状腺素及下丘脑、胸腺细胞核t3受体关系.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2):37
|
[18] | 陈国志,谢国良,王广义,等.加味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脏器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
|
[19] | 雷娓娓,黄真炎,郑高飞,等.肾虚、脾虚造型动物免疫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9(2):
|
[20] | 王运平,李波清,邱世翠.脾虚小鼠免疫功能的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1):34
|
[21] | 徐重明,夏天,于文彬,等.脾虚证模型小白鼠全血白细胞吞噬功能的研究.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4):211
|
[22] | 刘玉生,徐复霖,胡石伟,等.脾虚小鼠的免疫状态及健脾益康丸对其的影响.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1,3(6):36
|
[23] | 谭允育,黄守雄,栾永江,等.四物汤对60co照射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4,6(2):40
|
[24] | 吴正治,郭振球,谢锦玉.胃脘痛脾虚辨证舌苔上皮及免疫细胞之细胞化学研究.辽宁中医杂志,1990,14(4):38
|
[25] | 章梅.四君子汤对脾虚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和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5):270
|
[26] | 万集今,葛振华,王若愚,等.实验性脾虚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免疫化学的研究.中国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杂志,1994,3(2):116
|
[27] | 高梅,王典瑞,那爱华.两种“脾虚”动物模型免疫功能变化比较.辽宁中医杂志,1995,22(3):284
|
[28] | 吴咸中.脾虚证的现代研究.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87
|
[29] | 王植,孙刚,刘亮,等.急腹症与腹部手术后的脾虚证的某些免疫功能状态.天津中医,1992,9(2):29
|
[30] | 曲长江,林庶茹,夏淑杰,等.苦寒泻下两种脾虚模型的免疫学比较研究.辽宁中医杂志,1999,26(3):133
|
[31] | 郁仁存,关崇芬,张建华.脾虚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9):535
|
[32] | 丁洁,吴咸中,薛小平.脾虚证患者部分细胞和局部免疫功能指标的测定.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2):77
|
[33] | 翟文生.脾虚泄泻局部免疫及消化吸收功能的变化.中国医药学报,1994,9(5):46
|
[34] | 陈永辉.健脾止泻颗粒对脾虚泄泻患儿消化吸收与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2):90
|
[35] | 唐铁军,徐复霖,刘玉生,等.脾虚证患者肠液中分泌性iga含量测定.中医研究,1993,6(1):24
|
[36] | 周健伟,张凡,肖鸣.药条灸对脾虚证患者血清胃泌素、d-木糖排泄率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中国针灸,1998,18(1):15
|
[37] | 田维毅,周爱丽,刘燕.脾虚证大鼠模型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探讨.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9,21(2):61
|
[38] | 刘健,孙弼刚.脾虚泄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9):531
|
[39] | 张世平,王健华,梁雯若.脾虚等五种中医证型与人类白细胞抗原关联的初步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9):523
|
[40] | 刘晓影,陈小野,张晓燕,等.脾气虚证与胃黏膜p53基因表达关系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3):15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