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学学报 2005
水稻低温发芽性qtl的分子标记定位Keywords: 水稻(oryzasatival.),重组自交系,低温发芽性,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Abstract: ?利用1个粳/籼交来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纸卷法在15℃低温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在发芽培养的6~14d中每天观测统计1次发芽率(%)。结合一张含有198个dna标记的连锁图谱,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水稻低温发芽性qtl。共检测到7个主效应qtl,分别位于水稻1、3、5、6和8号染色体上,单个qtl对性状的贡献率为5%~16%。其中,位于3号染色体标记区间rm148-rm85的qltg-3-2和位于8号染色体标记区间rm223-rm210的qltg-8-1对性状的贡献率最大,分别达16%和14%。qtlqltg-3-2在发芽培养6~10d中表达,其效应由强渐弱,对性状的贡献率由发芽培养6d时的16.4%逐渐降低为发芽11d时的5.1%;而qtlqltg-8-1则在发芽培养9~14d中起作用,其效应值由小逐渐增大,对性状的贡献率由发芽9d时的8.6%逐渐上升为发芽13~14d的14%。尽管这2个qtl加性效应的大小在低温发芽过程中按一定趋势变化,但加性效应的方向始终是一致的。qtlqltg-3-2的增效基因来源于亲本特青,而qtlqltg-8-1的增效基因来自于亲本lemont。这2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有望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操作对象,用于水稻品种低温发芽性的遗传改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