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方言地理学发展演变及问题分析
, PP. 106-110
Keywords: 方言,方言地理学,方言地图,地理信息系统,方言信息化
Abstract:
围绕方言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方言调查、方言地图设计与绘制、多因素地图综合分析,以方言地图和方言地理信息系统为切入点,回顾我国方言地理学的起源,探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地理信息科学的视角出发,对我国方言地理学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为信息化背景下方言地理学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指出方言信息化和方言地理信息学是方言地理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References
[1] | 项梦冰,曹晖.汉语方言地理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4.
|
[2] | 张维佳.建立汉语方言地理底图和坐标编号系统的设想[j].语言科学,2006,5(3):72-79.
|
[3] | 李芳元,徐永山.影响方言的地理因素刍议[j].人文地理,1996,11(增刊):63-64.
|
[4] | 曹志耘.读岩田礼编《汉语方言解释地图》[j].方言,2010(4):353-361.
|
[5] | 曹志耘.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c]//首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10.
|
[6] | 张维佳.方言研究与方言视图的数字化[j].中国语文研究,2004(2):77-89.
|
[7] | 牛冬.中国方言地图的总结与展望[eb/ol].[2004-10-03].http://blog.csdn.net/gnudoyng/archive/2004/10/03/124285.aspx.
|
[8] | 王文胜.吴语处州方言电子音像地图集构建[c]//首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10.
|
[9] | 沈力,冯良珍,中野尚美.用gis手段解读混合方言的成因―――以吕太接壤地区为例[c]//首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10.
|
[10] | 潘悟云.汉语方言学与音韵学研究方向的前瞻[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5):104-107.
|
[11] | 贺登崧,著.石汝杰,岩田礼,译.汉语方言地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
|
[12] | 李慕寒.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及其研究意义[j].人文地理,1992,7(1):12-17.
|
[13] | 曹志耘.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6.
|
[14] | 曹志耘.老枝新芽:中国地理语言学研究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3):1-6.
|
[15] | 黄晓东.语言地理学的一个样板―――《宣化方言地图》评介[j].求实,2005(2):295-296.
|
[16] | 黄景湖.汉语方言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
|
[17] | 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
[18] | 甘于恩.广东闽方言地理语言学研究刍议[c]//首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10.
|
[19] | 周磊.《汉语方言地图集》与方言研究[c]//首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10.
|
[20] | 张振兴.《方言》与语言地理学[c]//首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10.
|
[21] | 杨江崇.浅谈扬雄《方言》中的语言层次问题―――以“江淮”方言为例[c]//首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10.
|
[22] | 吴晶.国家电子语言地图有望10年内建成[n].中国文化报,2010-03-11(2).
|
[23] | 郑锦全.语言学―――结合人文关怀与社会应用的学科[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5):94-98.
|
[24] | 张维佳.陕西方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eb/ol].[2010-11-02].http://www.sinoss.net/2010/1102/27691.html.
|
[25] | 潘悟云.“汉语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课题开题[eb/ol].[2010-03-19].http://www.cass.net.cn/file/20100401264143.html.
|
[26] | 张义.基于mapgis的中国历史方言地理信息系统(chdgis)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6:1-78.
|
[27] | 刘俐李,闾国年.论汉语方言gis[eb/ol].[2010-10-14].http://wenku.baidu.com/view/f7275e1dc281e53a5802ff72.html.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