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连云港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Keywords: 富营养,季节,环境因子,连云港近岸海域
Abstract:
运用营养状态指数法,并结合cn/cp的潜在性富营养化划分方法,以2012年5月~2013年2月连云港近岸海域4个季节的水质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海域4个季节的富营养化水平及cn/cp的关系,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连云港近岸海域水体基本呈富营养状态,4个季节的富营养化指数的平面分布特征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近岸高、离岸低,由沿岸向离岸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4个季节的富营养化指数均值秋季ei(2.06)>春季ei(1.58)>冬季ei(1.53)>夏季ei(1.42),富营养海域的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富营养程度较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排淡河口和灌河口附近海域.(2)连云港近岸海域4个季节均处于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水平,不同季节cn/cp比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夏季(138.1)、春季(110.7)、秋季(86.3)、冬季(65.1).(3)连云港近岸海域富营养水平与盐度、ph和溶解氧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陆源径流对该海域海水的富营养化水平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References
[1] | 韦蔓新,童万平,何本茂,等.北海湾无机磷和溶解氧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研究[j].海洋通报,2000,1(4):29-35.
|
[2] | 贺心然,陈斌林.连云港港口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情况分析[j].污染防治技术,2005,2(18):45-48.
|
[3] | 邹景忠,董丽萍,秦保平.渤海湾富营养化和赤潮问题的初步探讨[j].海洋环境科学,1983,2(2):41-54.
|
[4] | redfieldac,ketchumba,richrdsfa.theinfluenceoforganismsonthecompositionofsea-water[m]//hillmn.thesea.newyork:wiley,1963:26-77.
|
[5] | 曲丽梅,姚德,丛丕福.辽东湾氮磷营养盐变化特征及潜在性富营养评价[j].环境科学,2006,27(2):263-267.
|
[6] | 徐颖.连云港附近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j].海洋环境科学,2001,20(4):55-57.
|
[7] | 刘建康.高级水生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
[8] | 郭卫东,章小明,杨逸萍,等.中国近岸海域潜在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j].台湾海峡,1998,17(1):64-70.
|
[9] | 张景平,黄小平,江志坚,等.2006~2007年珠江口富营养化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海洋学报,2009,31(3):113-120.
|
[10] | 孙丕喜,王波,张朝晖,等.莱州湾海水中营养盐分布与富营养化的关系[j].海洋科学进展,2006,24(3):329-334.
|
[11] | 张树洪.临洪河口区域富营养化的初步探讨[j].海洋环境科学,1993,12(2):48-51.
|
[12] | 丘耀文,王肇鼎,朱良生.大亚湾海域营养盐与叶绿紊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台湾海峡,2005,24(z):131-138.
|
[13] | 韩照祥,何冠东.连云港港区海洋环境质量状况[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22(6):46-50.
|
[14] | 程军利,张鹰,张东,等.海州湾赤潮发生期生态环境要素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09,27(2):217-222.
|
[15] | 贺心然,陈斌林,王淑军.连云港港口海域秋季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8(3):78-81.
|
[16] | 田慧娟,葛修军.连云港近海海域水质状况调查与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9):164-167.
|
[17] | 田慧娟,杨华.连云港近海海域水质的季节和年际变化[j].海洋湖泊通报,2009(4):139-144.
|
[18] | 陶菲,张鹰.连云港海洲湾海域水质分析[j].水利渔业,2006,26(6):77-78.
|
[19] | 王敏,张晴.连云港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初步调查与分析[j].淮海工学院:自然科学版,2011,20(4):50-53.
|
[20] |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海域监测规范(gb/t12763―2007)[s].北京:标准出版社,1998.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