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不同降雨条件下天然次生林水文过程动态分析
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0.06.013, PP. 57-60
Keywords: 天然次生林,集水区,森林水文过程
Abstract:
以中亚热带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以下简称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下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结果表明:(1)降雨前期土壤水分条件对天然次生林集水区径流影响显著。在前期土壤水分干燥至中等湿润的条件下,天然次生林集水区径流最大值滞后于降雨峰值5~7h;在前期土壤水分湿润的条件下,天然次生林集水区径流最大值滞后于降雨峰值缩减为1h。(2)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5cm土层含水量最低,其次为20cm和50cm两个层次的含水量,10cm土层含水量在各层次中最高。(3)不同降雨强度下,各层次土壤最大含水量出现的时间与降雨量最大值出现时间差异显著,在降雨前期土壤水分干燥至中等湿润的条件下,两者达到最大值的时间间隔为2~6h;在前期土壤水分湿润的条件下,两者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一致。
References
[1] | 刘世荣,温远光,王兵,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规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2]王礼先,张志强.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8,11(6):14-23.[3]高甲荣,肖斌,张东升,等.国外森林水文研究进展述评[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5):60-65.[4]张志强,余新晓,赵玉涛,等.森林对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3-116.[5]李文华,何永涛,杨丽韫.森林对径流影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5):398-406.[6]徐小牛,王勤,平田永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水文生态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9):1570-1574.[7]王兵,崔相慧,白秀兰,等.大岗山人工针阔混交林与常绿阔叶林水文动态变化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2,15(1):13-20.[8]尹光彩,周国逸,王旭.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研究[j].生态环境,2005,l4(4):473-477.[9]孔维健,周本智,安艳飞,等.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毛竹林水文生态特征比较[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1):113-116.[10]周本智,傅懋毅.庙山坞自然保护区毛竹林细根生产和周转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0(2):239-245.[11]徐秋宁,马孝义,娄宗科,等.小型集水区降雨径流计算模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2,9(1):139-142,150.[12]林业部科技司.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陈步峰,周光益,曾庆波,等.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水文动态特征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8,22(1):68-75.[14]闫俊华,周国逸,张德强,等.鼎湖山顶级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要素时空规律[j].生态学报,2003,23(11):2359-2366.[15]张志强,赵玉涛,余新晓,等.长江上游暗针叶林流域水文过程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5):25-29.[16]赵玉涛,张志强,余新晓.森林流域界面水分传输规律研究述评[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1):92-95.[17]刘世荣,孙鹏森,王金锡,等.长江上游森林植被水文功能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5):451-456.[18]莫菲.六盘山洪沟小流域森林植被的水文影响与模拟[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19]刘昌明,王会肖.土壤作物大气界面水分过程与节水调控[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0]刘丽霞,王辉,孙栋元,等.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土壤蒸发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1):162-166.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