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我国石质困难地植被恢复与重建
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0.02.032, PP. 137-141
Keywords: 石质困难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生态原则,树种选择
Abstract:
对石质困难地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是我国现代化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手段。笔者总结了我国石质困难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指出了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石质困难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后的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
References
[1] | 杨彪.洱海东岸面山石灰岩山地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刍议[j].四川林勘设计,2004(2):29-32.
|
[2] | 王月海,房用,隋日光.山东石灰岩山地荒山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240-242.
|
[3] | 吴焕忠.提高石灰岩地区造林成活率对策措施[j].广东林勘设,2000(2):1-3.
|
[4] | 曾河水,岳辉.长汀县以河田为中心的花岗岩强度水土流失区植被重建的主要模式[j].福建水土保持,2004,16(4):16-18.
|
[5] | 李昌珠,艾文胜,张康民,等.“三岩”造林困难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j].湖南林业科技,2001,28(3):5-10.
|
[6] | 贾忠奎,徐程扬,马履一.干旱半干旱石质山地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4):559-565.
|
[7] | 李相玺.花岗岩侵蚀区植被层次结构优化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1997,4(1):202-207.
|
[8] | 阮伏水,周伏建.花岗岩侵蚀坡地重建植被的几个关键问题[j].水土保持学报,1995,9(2):19-25.
|
[9] | 徐学华,张金柱,张慧,等.太行山片麻岩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水分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2):133-136.
|
[10] | 王兵,赵广东,苏铁成,等.极端困难立地植被综合恢复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1):151-154.
|
[11] | 邓辅唐,吕小玲,邓辅商.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2005,11:48-50.
|
[12] | 刘志明,李建中,张可能,等.公路边坡工程中的植物生态防护技术[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7):1025-1028.
|
[13] | 李庆逵.中国红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
[14] | 李先琨,黄玉清,苏宗明,等.花岗岩崩岗侵蚀劣地的生态恢复试验研究[j].热带地理,1997,17(4):405-411.
|
[15] | 刘苑秋,王平启,杜天真,等.南方山丘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05(6):43-45.
|
[16] | 张金池,杜天真.长江中下游山地丘陵区植被恢复与重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
[17] | 冯秀兰,张洪江,王礼先.密云水库上游水源保护林水土保持效益的定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6):71-77.
|
[18] | unesco,programonmanandbiosphere(mab).impactofhumanactivitiesonmountainandtundraecosystem.lillehammer[r].finalreport,mabreport14,unescoparies,1973.1-132.
|
[19] | 李健,郗金标.山东省石灰岩山地的适生树种资源[j].环境与开发,2000,15(2):11-13.
|
[20] | 史敏华.石灰岩山地水土保持林的树种选择[j].防护林科技,2002(1):8-11.
|
[21] | 陈兆平,彭建宗,潘兴国.粤北石灰岩地区绿化优良树种――刺槐[j].生态农业研究,1999,7(4):64-66.
|
[22] | 傅松玲.皖东石灰岩山地树种选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26(1):16-22.
|
[23] | 王月海,房用,孟振农,等.山东省石灰岩山地的植被资源结构特点的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4(3):21-23.
|
[24] | 董振成,尹旭飞,张宗文,等.山东石质山地主要生态问题与植被构建技术[j].防护林科技,2007,2:46-48.
|
[25] | 王棣.太行山中山石灰岩区水土保持林种及配置初探[j].山西林业科技,1993(4):47-48.
|
[26] | 薛建辉,吴永波,方升佐.退耕还林工程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6):84-88.
|
[27] | 房用,王淑军.石灰岩山地中侧柏、油松混交林的生物量[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63-67.
|
[28] | 史敏华.石灰岩区封山后山地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的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1994(3):11-14.
|
[29] | 史敏华.石灰岩山地封禁区植被恢复的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1995(3):9-12.
|
[30] | 高福军.石灰岩山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浅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0,7(3):112-114.
|
[31] | 何跃军.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土壤酶活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6):1077-1081.
|
[32] | 陈廉杰.石灰岩山地低效林分改造生态经济效益观测、评价与优化模式[j].贵州林业科技,1996,24(1):49-64.
|
[33] | 贾志清,郭保贵,李昌哲.太行山石质山地植被结构优化评价[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2):226-230.
|
[34] | 邢喜云,段树森,肖柏辉.森林的生态功能[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5,28(2):10-11.
|
[35] | 李承彪.论川西高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四川森林生态研究[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0.
|
[36] | 杨澄,党坤良,刘建军.麻栋人工林水源涵养效能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7,12(2):15-19.
|
[37] | 刘建秀,周久亚.草坪、地被植物、观赏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