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不同施肥水平下宝鸡旱塬连作冬小麦产量与深层土壤水分效应的模拟研究, PP. 73-83 Keywords: 宝鸡旱塬,冬小麦,winepic模型,施肥水平,小麦产量,土壤水分 Abstract: [目的]探寻与黄土高原半湿润区降水状况相适应的、有利于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的合理施肥水平,为当地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模拟精度验证的基础上,应用侵蚀和生产力影响计算模型(winepic模型)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宝鸡旱塬1961~2000年无肥(n0kg/hm2,p0kg/hm2)、低肥(n90kg/hm2,p30kg/hm2)、中肥(n120kg/hm2,p60kg/hm2)、高肥(n150kg/hm2,p75kg/hm2)和超高(n180kg/hm2,p90kg/hm2)肥力处理5种施肥水平下,连作冬小麦的产量变化和深层土壤的水分效应。[结果]无肥、低肥、中肥、高肥和超高肥处理下1961~2000年宝鸡旱塬冬小麦的产量均呈波动性降低的趋势,其平均值分别为1。588,2。306,3。327,3。981和4。764t/hm2;连作冬小麦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也均呈波动性降低趋势,5种施肥处理的年均土壤干燥化速率分别为11。4,11。6,14。9,14。9和18。2mm/a。在5种施肥条件下,模拟期间均出现了土壤干燥化现象,在5~16年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土壤干层,其中无肥和低肥处理的土壤干层分布于2~3m土层,中肥和高肥处理分布于2~4m土层,超高肥处理分布于2~5m土层。[结论]随肥力和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作物耗水量增大,土壤干层厚度逐渐加深。宝鸡旱塬连作冬小麦适宜的施肥量为n120~150kg/hm2,p60~75kg/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