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
大淀湖综合治理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PP. 525-533 Keywords: 大淀湖,生态恢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广义加性模型 Abstract: 大淀湖于2005、2006年进行了清淤改造并采取了水体生态恢复措施。为评价水体生态整治效果,于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对大淀湖综合治理后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状况进行了逐月采样监测。结果共发现浮游动物72属149种,其中原生动物45属80种、轮虫20属61种、枝角类5属6种、桡足类2属2种。原生动物中优势属种为变形虫(amoebasp.)、球形砂壳虫(difflugiaglobulosa)等,轮虫优势种为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trigla)、异尾轮虫(trichocercastylata)等,各季优势种组成不同。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和密度为9.48mg/l和12.15*104ind/l,春季最高,达10.51mg/l和13.10*104ind/l。生物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以原生动物最高(98.02%,83.55%),其次是轮虫(1.99%,12.79%),枝角类和桡足类很少,桡足类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仅9.5ind/l和0.11mg/l,枝角类仅0.32ind/l、0.01mg/l。年均shannon-weiner指数轮虫为2.30,原生动物为1.91,枝角类和桡足类都小于0.5。枝角类和桡足类在浮游动物群落密度和生物量组成中所占比例非常低,生物多样性指数也很低,这是大淀湖生态治理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的主要特征。尽管调查期间水质为ⅲ~ⅵ类水,但从浮游动物生物量来看,水体属富营养型;从多样性指数来看属α-β中污型。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生物量与叶绿素a浓度、硝态氮相关性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