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水产学报  2015 

3种泥鳅微卫星标记和d-loop部分序列遗传变异分析

DOI: 10.11964/jfc.20141009529, PP. 465-474

Keywords: 泥鳅,大鳞副泥鳅,微卫星,d-loop序列,分子鉴定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当前主要养殖鳅类种质资源现状,实验采用7个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d-loop部分序列,对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ma)、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dabryanus,pd)和台湾大泥鳅(未见种属分类,tw)3种泥鳅进行群体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6个微卫星位点在3种泥鳅中均能获得有效扩增,1个微卫星标记(mac239)只在ma中获得特异性扩增,而在pd和tw中未能获得有效扩增条带。在3种泥鳅共90尾个体的d-loop部分序列中发现32个单倍型,仅在pd和tw间存在1个共享单倍型。实验中共检测到65个变异位点,其中ma与pd和tw间存在29个特异性位点,而pd和tw间未检测到特异性位点。瓶颈效应和中性检验显示,tw近期可能发生有效群体数量的减少。基于微卫星标记和d-loop部分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显示,tw和pd间的nei's遗传距离和k2p遗传距离最近(0.297和0.006),明显小于两者与ma间的遗传距离(1.011~1.899和0.095~0.099);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3种泥鳅的遗传分化极显著(p<0.01)。群体间遗传结构和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3种泥鳅的遗传结构相对独立,仅在tw和pd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结构混杂。研究表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在遗传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可采用分子标记进行有效鉴别;台湾大泥鳅可能是大鳞副泥鳅的生态种群或遗传改良群体,而非有效物种。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