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产学报 2012
低剂量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粗提液对斑节对虾体内潜伏期病毒及血细胞的影响DOI: 10.3724/SP.J.1231.2012.27866, PP. 1544-1553 Keywords: 斑节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低剂量感染,死亡率,实时定量pcr,血淋巴细胞 Abstract: 利用含3×103、6×102、2×102copies/ml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spotsyndromevirus,wssv)粗提液和pbs液人工注射感染携带病毒量约1×105copies/g的斑节对虾,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了感染后斑节对虾发病死亡率、肌肉内wssv含量及总血淋巴细胞数和不同种类血细胞的比例组成变化。结果表明,3种浓度下斑节对虾累积死亡率分别为93.33%±2.89%、56.67%±5.77%和45.00%±5.00%,对照组没有发生死亡。注射3×103copies/ml的浓度组,在注射后30min时,对虾肌肉内的病毒含量达到最低值(3.54×104copies/g),而后持续上升至48h时达到最高值(3.12×108copies/g)后再次下降;另两个感染组,在注射后1h时,肌肉内病毒含量达到最低值(分别为1.11×105、9.54×104copies/g),在感染后6h时出现一个次高值(分别为1.58×105、1.11×105copies/g),而后又降低,在48h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48×107、5.46×106copies/g)后下降;对照组对虾肌肉内病毒含量没有出现显著变化。不同感染浓度组,斑节对虾总血淋巴细胞数波动幅度和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特别是注射3×103copies/ml组,对虾总血淋巴细胞数在12和48h时出现极低值(分别为3.48×106、4.05×106/ml);3个感染组除个别时间点外,对虾总血淋巴细胞数的变化规律与肌肉中wssv的扩增规律成负相关。4个处理组,半颗粒细胞比例在感染初期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后期比例虽有起伏但均维持在较高水平;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比例在感染初期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中期均略有上升,但后期颗粒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初期,而透明细胞比例则与初期无显著性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