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学报 2012
甘肃兴隆山森林演替过程中的土壤理化性质Keywords: 土壤理化特性,天然林,人工林,森林演替,兴隆山 Abstract: 在森林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由于森林类型及其所处立地环境不同,森林与土壤相互作用过程具有复杂性。以甘肃兴隆山6种森林类型(青杄林、青杄-白桦林、山杨-白桦林、灌丛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0-60cm土壤层为研究对象,探讨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旨在为该区域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土壤剖面上,兴隆山森林土壤容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ph值差异不显著,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有效p、速效k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小,表聚效应明显;全p差异不显著,呈"圆柱体"分布模式;2)在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天然林容重、孔隙度、持水能力、渗透性明显好于人工林,随森林正向演替的进行,天然林容重不断减少,孔隙度明显改善,通透性能不断增强,而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出现明显退化现象;天然林ph值在演替方向上并未表现出酸化现象;天然林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有效p和速效k变化规律不明显,但总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小;3)有机质与全n、水解n、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全n与水解n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