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生态学报  2010 

湖南会同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初期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Keywords: 湖南会同,退耕还林,碳密度,碳贮量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对湖南会同5种退耕还林模式初期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樟树、杜英、乐昌含笑、红花木莲不同器官的平均碳密度分别为:05296、05188、05178、05376、05355gc/g,树种间同一器官的平均碳密度排序为:树干>树根>树叶>树枝>树皮;5种退耕还林模式中活地被物层、死地被物层碳密度分别介于04380—05380gc/g、05060—05200gc/g之间,土壤层(0-60cm,下同)平均有机碳密度介于000786—001485gc/g之间;退耕还林3a后,乐昌含笑×红花木莲混交林、杜英×乐昌含笑混交林、杜英×樟树混交林、樟树林土壤层有机碳密度比原坡耕地分别提高了53.57%、39.19%、38.57%、24.82%,而马尾松林地下降了18.72%。林木不同器官中的碳贮量基本上与各器官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同一造林时间的4种模式中,以杜英×樟树混交林各器官的碳贮量最大,为1.219tc/hm2,杜英×乐昌含笑混交林最小,仅为0199tc/hm2,均以干根碳贮量为最大,占其各器官碳贮量的57.50%以上。5种退耕还林模式恢复初期的生态系统中,土壤层碳贮量最大,为74.518—119.312tc/hm2,占96.180%以上,植被层为其次,在0633—2.960tc/hm2之间,仅占0642%—3.820%,死地被物层为最小。退耕后,樟树林、杜英×樟树混交林、乐昌含笑×红花木莲混交林、杜英×乐昌含笑混交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增加了19.477、27.722、41.643、26.821tc/hm2,马尾松林下降了1.675tc/hm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