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学报 2011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脲酶活性Keywords: 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脲酶活性,植被演替 Abstract: 以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取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地、乔灌林和次生林3种次生演替植被,并以原生林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植被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脲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草地最高(0.462mg·g-1·d-1),次生林次之(0.410mg·g-1·d-1),灌木林再次(0.371mg·g-1·d-1),原生林最低(0.194mg·g-1·d-1);(2)在喀斯特区域,土壤脲酶活性与全钾、粘粒含量、容重、碳氮比(c/n)、碱解氮占全氮的比例(an/tn)呈正相关(p<0.01),与其他指标,如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微生物碳、微生物氮等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与脲酶活性关系密切的理化性质有全氮、碱解氮、微生物量、粘粒含量及c/n、an/tn等。并不是所有区域的土壤脲酶活性都与soc、tn、an、微生物量呈正相关,当土壤养分较高,即土壤中的氮量不再是作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时,脲酶活性有可能与之呈负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