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学报 2011
测墒补灌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Keywords: 冬小麦,测墒补灌,氮素积累与转运,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Abstract: 摘要:2007—2009两年度,在田间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以0—140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指标设计4个测墒补灌试验处理:w0(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65%开花期65%)、w1(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70%开花期70%)、w2(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80%开花期80%)和w3(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90%拔节期80%开花期80%),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为w1处理最高,w3处理次之,w0和w2处理最低,w0和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氮素向籽粒的分配比例为w2处理显著w1处理,w0、w1、w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开花期和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均为w1>w3>w2>w0,各处理间差异显著。(2)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在拔节期最低。成熟期w0和w1处理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较低,w2和w3处理12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较高。(3)w0处理小麦氮素吸收效率、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最低;随灌水量的增加,氮素利用效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w1处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较高,氮肥偏生产力最高。w0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但籽粒产量最低;灌水处理籽粒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两年度均随测墒补灌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氮素利用、籽粒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及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w1是高产节水的最佳灌溉处理,在2007—2008和2008—2009年度补灌量分别为43.83mm和13.77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