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学报 2011
北方两省农牧交错带沙棘根围am真菌与球囊霉素空间分布Keywords: am真菌,球囊霉素,空间分布,沙棘,农牧交错带 Abstract: 2009年7月在内蒙古和河北两省农牧交错带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集中分布区选取3个典型样地,分别从0—10cm、10—20cm、20—30cm、30—40cm和40—50cm土层采集沙棘根围土壤样品,研究了沙棘根围am真菌与球囊霉素空间分布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沙棘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疆南星型(arum-type)丛枝菌根。am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与样地生态条件密切相关。大梁底村和多伦东样地am真菌不同结构定殖率及孢子密度无明显差别,但均显著高于黄柳条村样地,只在大梁底村发现丛枝定殖;孢子密度在3个样地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不同结构定殖率在大梁底村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其他2个样地无明显变化规律;am真菌最高定殖率和最大孢子密度均出现在0—30cm浅土层。根围土壤总球囊霉素(teg)和易提取球囊霉素(eeg)含量在3个样地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孢子密度与菌丝定殖率、泡囊定殖率和总定殖率极显著正相关。am真菌菌丝、泡囊和总定殖率与土壤ph值、有机c、碱解n和速效p含量、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丛枝定殖率与土壤碱解n含量和脲酶活性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表明,am真菌不同定殖结构和土壤因子对teg和eeg含量贡献不同,对于teg:菌丝>孢子>泡囊;有机c>速效p>酸性磷酸酶>ph值,对于eeg:泡囊>孢子>菌丝;有机c>速效p。结果建议,am真菌孢子密度、菌丝定殖程度和土壤球囊霉素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综合反应土壤am真菌群落、有机c动态和养分循环进程,可以作为土壤质量及功能评价的新指标进一步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