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学报 2011
中亚热带湿地松(pinuselliottii)人工林生长过程Abstract: 本文基于树干解析和树轮分析,结合野外调查,揭示了我国主要外来树种——湿地松(pinuselliottii)的生长规律,从而为人工林经营管理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提供了依据。2005年调查了1948年江西吉安青原山引种后存留的564株湿地松(1954~1958年生)。胸径(dbh,diameteratbreastheight)平均值为34.2cm(18.4~58),树高平均值为19.5m(9~33)。青原山湿地松树轮分析结果显示:52年间,年树轮宽度增长量平均值为0.32cm,最大年增长量不超过1.14cm。胸径年生长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直径生长高峰出现在10年左右;林龄达到20年左右时,直径年生长量开始下降;林龄40年后,生长变得极为缓慢。距青原山西南100公里的千烟洲湿地松林(20年生)胸径和树高平均值分别为15.9cm和11.0m;20年间胸径生长量平均值为0.86cm;材积方程为v=0.0000213d2.9870924(v为带皮材积,d为胸径)。千烟洲湿地松林生物量低于同期营造的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林生物量,也明显低于中亚热带地带性植被樟树(cinnamomumcamphora)林的生物量。经比较发现,引种营造的湿地松林,其生长量远不如原产地美国佛罗里达州湿地松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