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9
球形棕囊藻对五种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作用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1.2107, PP. 68-73 Keywords: 球形棕囊藻,毒性,卤虫,褶皱臂尾轮虫,蒙古裸腹溞,赤点石斑鱼幼鱼,南美白对虾 Abstract: 利用室内半静水法研究球形棕囊藻培养液、藻细胞悬浮液、去藻细胞滤液、藻细胞内容物、藻细胞碎片以及溶血毒素粗提物对卤虫(artemiasinica)、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蒙古裸腹溞(moinamongolia)、赤点石斑鱼幼鱼(epinephelusakaara)和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5种水生动物的影响,并对其致毒途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培养液、藻细胞悬浮液处理卤虫,其运动速度下降,时培养液、藻细胞悬浮液与毒素粗提物处理轮虫72h,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卤虫、轮虫消化道中充满藻细胞,提示摄食球形棕囊藻可能是引起卤虫、轮虫中毒的主要途径。培养液、滤液和藻细胞内容物对赤点石斑鱼幼鱼均有显著的致死作用,而藻细胞碎片和溶血毒素粗提物对幼鱼的存活无明显影响,表明球形棕囊藻细胞表面并不存在毒性物质,球形棕囊藻可能会分泌有毒物质进入水体,进而影响鱼类的生长。培养液、藻细胞悬浮液、去藻细胞滤液、毒素粗提物处理蒙古裸腹溞72h虽有死亡,但存活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南美白对虾的情况与蒙古裸腹溞类似,表明球形棕囊藻及相关组分对蒙古裸腹溞和对虾的影响较小。这些结果表明,球形棕囊藻对不同生物的毒害作用不同;摄食和分泌有毒、有害物是球形棕囊藻引致生物中毒的主要途径;除了溶血毒素以外,球形棕囊藻还可能产生其他鱼毒性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