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象学报 2013
大兴安岭林区负地闪电荷源的反演Abstract: 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林区进行了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时间同步的闪电地面电场变化多站观测.利用2010年7月14日一次过境雷暴多站同步的闪电电场变化资料,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法对雷暴成熟阶段的15次负地闪(包含57次回击和8次连续电流过程)中和的电荷源进行了拟合.大兴安岭林区负地闪单次回击中和的电荷量平均为1.0c(范围为0.1-5.0c),20%的继后回击中和电荷量大于首次回击,继后回击与首次回击中和电荷量的比为0.1-6.1,平均为0.8±1.0.单次连续电流中和的电荷量平均为3.8c(范围为0.4-7.3c),连续电流期间通道中的平均电流估计为25.3a(范围4.9-50.8a),一次负地闪中和的总电荷量平均为6.4c(范围为1.4-12.4c).负地闪回击和连续电流中和电荷源的高度分布与雷暴云的发展有关,对应的环境温度为-10--25℃.在雷暴成熟阶段前期,负地闪回击和连续电流中和电荷源距地面的高度从5.0km缓慢上升至10.5km;在雷暴成熟阶段后期,负地闪回击和连续电流中和电荷源距地面的平均高度从9.0km下降到6.0km,单次回击中和的电荷量也较前期减小约一个量级.与雷达回波的叠加显示,负地闪回击和连续电流中和的电荷源主要位于大于40dbz的强对流中心区,部分位于30-40dbz的强回波区边缘或较弱的回波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