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象学报 2000
不同地区雷暴电荷结构的模式计算Abstract: 利用二维时变轴对称模式和实际探空资料,模式计算了南昌、兰州和昌都3个地区雷暴云的电荷结构,并对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兰州地区雷暴的上升气流速度最大,雷暴发展最快;南昌地区雷暴次之;昌都地区雷暴最弱。南昌地区雷暴的持续时间最长。在雷暴的初始阶段3个地区都存在雷暴下部次正电荷区,在雷暴的成熟阶段兰州地区在感应和非感应起电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雷暴呈明显的3极性电荷结构,南昌地区的雷暴主要在感应起电机制作用下形成偶极性电荷结构,而昌都地区的雷暴在非感应起电机制作用下形成偶极性电荷结构。3个地区的雷暴负电荷区中心基本处于-10~-20℃的同一温度区内。中国北方地区的温度层结有利于形成3极性电荷结构,且通过非感应起电机制来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