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象 2009
2007年夏季川渝与江淮流域mcs分布与日变化特征DOI: 10.7519/j.issn.1000-0526.2009.11.003 Keywords: 中尺度对流系统,地理分布,移动路径,日变化 Abstract: 2007年夏季川渝地区及江淮流域持续性降水、极端强降水和强对流事件频发。利用强暴雨发生时段2007年6月28日至7月26日逐时fy2c红外tbb资料对这两个地区及周边区域(25°~38°n、100°~130°e)进行普查,共获得570个生命史≥3小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mcs的定义为-52℃tbb闭合等值线内tbb≤-52℃的面积≥400km2,不区分形状与生命史。mcs识别由计算机自动完成,mcs追踪由人工完成。普查结果发现,云南西北部至四川西部、四川东部与重庆、云贵高原东部和广西北部山区至洞庭湖、淮河流域四个区域是mcs活跃区,但淮河流域又有三个波动状mcs活跃中心。普查区域内总体mcs和川渝地区活动最频繁的mcs持续时间为3~7小时,但江淮流域活动最频繁的mcs生命史为4~9小时。按时间尺度将570个mcs分成三类,第一类mcs生命史3~5小时,第二类mcs生命史6~11小时,第三类mcs生命史≥12小时。三类mcs的地理分布特征及触发机制各不相同:第一、二类mcs在西太平洋副高平均位置的内、外侧都有发生,它们的发生、发展及移动受中尺度因素影响明显,可能与地形、中尺度辐合线等有关;第三类mcs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平均位置的外侧,其发生、发展及移动路径受天气尺度环境控制因素显著。三类mcs日变化具有明显不同的日变化特征。三类mcs的形成高峰都出现在午后。第一类mcs无显著的夜发性特征,第二、三类mcs有较显著的夜发性特征。第一、二类mcs在午后最活跃,但第三类mcs活动最活跃时段在下半夜(18utc)。川渝地区和江淮流域的mcs都具有多峰型日变化特征,但二者的活跃时段有所不同。本文还给出了2个引发强降水的mcs典型个例及1个长生命史mcs演变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