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油气运聚与成藏研究
Keywords: 圈闭模式,运移通道,水下扇及浊积扇,隐蔽油气藏
Abstract: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胜坨地区勘探成果和地质资料进行系统综合分析,并应用油气地质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了该区构造演化史、沉积史与油气运移的有机联系,发现主干边界断层及其上盘主要同向调节断层的相对陡倾斜部位,往往是构造岩性圈闭相对发育的部位,而相对缓倾斜部位多是构造圈闭相对发育的部位;砂体展布及物性特征对油气运移与储集有着重要控制作用,沙二段和沙三段的砂体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并且直接与烃源岩相接触,是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或聚集场所,而沙四段厚砂体基本上都分布在凹陷的边缘,但是也与烃源岩相接触,也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和场所;研究区水下扇及浊积扇砂体本身就处在生油岩的包围之中,因上下被生油岩夹持,油气可以直接进入砂岩体成藏;生油洼陷深部的超压环境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油气生成后在油源断层、优质砂体以及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系统内分别向浅部和侧向运移形成各类油气藏,运移过程中又受次级断层和层内砂岩非均质性的影响,使其运移路径复杂化。
References
[1] | 胡见义,牛嘉玉.渤海湾盆地油气聚集理论和勘探实践的再深化——为渤海湾含油气盆地发现40周年而作[j].石油学报,2001,22(1):5-9.[2]吴冲龙,何光玉.论油气系统与油气系统动力学[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25(6):604-610.[3]马立祥.断层封闭性研究在烃类聚集系统分析中的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0,11(3):1-7.[4]褚庆忠.垦利断裂带油气成藏模式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2,13(3/4):52-53.[5]曾溅辉,王洪玉.疏导层和岩性圈闭中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9,24(2):193-196.[6]孙梦茹,周建林,崔文富,等.胜坨油田精细地质研究[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1-48.[7]张义纲.油气运移与油气藏系统分类[c]//油气成藏机理及油气资源评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13-116.[8]赵孟军,宋岩,张水昌,等.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地质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5):545-551.[9]孙义梅,田世澄.断层对油气运移作用研究的新进展[j].地学前缘,2001,(4):412-415.[10]宋国奇,穆星,车燕,等.济阳坳陷溶解气运移释放成藏机理与模式[j].地学前缘,2000,(4):404-408.[11]吴青鹏,郭精义,李红哲,等.鄯勒构造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规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1):97-101.[12]王秉海,钱凯.胜利油田地质研究与勘探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