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向华,程同锦,邓天龙.油气化探分析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1):78-81.
|
[2] | 索孝东,石东阳.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发展现状与方向[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19(2):286-292.
|
[3] | 刘朝露,夏斌.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的初步恢复及其主控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1):60-63.
|
[4] | 倪金龙,夏斌.济阳坳陷坡折带组合类型及石油地质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1):64-68.
|
[5] | 蔡佑星.济阳坳陷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19(1):56-61.
|
[6] | 付金华,刘玉亮,刘金,等.临南地区断层输导体系与油气成藏模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3(6):55-58.
|
[7] | 高先志,杜玉民,张宝收.夏口断层封闭性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3):76-78.
|
[8] | 陆明德,田时芸.石油天然气数学地质[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76-78.
|
[9] | 蒋涛,陈银节,赵克斌,等.已知油气藏上方油气化探指标的有效性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8,30(2):207-211.
|
[10] | 林玉祥,朱雷,叶秋焱.利用地表化探详查方法确定断块油藏边界[j].石油大学学报,1997,21(1):11-17.
|
[11] | 李丕龙.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m].卷一,陆相断陷盆地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97-99.
|
[12] | saundersdf,bursonkr,thompsonck.modelforhydrocarbonmicroseepageandrelatednear-surface[j].aapgbu11etin,1999,83:170-185.
|
[13] | 李广之,胡斌,邓天龙.不同赋存状态轻烃的分析技术及石油地质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1):111-116.
|
[14] | 石昕,张立平,何登发.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模式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4):460-463.
|
[15] | 胡宗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准噶尔某地区油气成藏模式[j].断块油气田,2004,11(1):12-15.
|
[16] | 李丕龙,庞雄奇.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形成——以济阳拗陷为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4.
|
[17] | 蔡希源.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回顾与展望[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715-721.
|
[18] | 袁剑英.中国西北地区主要油气勘探领域勘探难题与技术对策[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5):601-605.
|
[19] | 刘崇禧.油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1-2.
|
[20] | 陈银节,缪九军,张宗元.三维荧光光谱的油气指示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1):69-72.
|
[21] | 程同锦,朱怀平,陈浙春.孔雀1井剖面地球化学特征与烃类的垂向运移[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1):148-152.
|
[22] | 蒋涛,吴瑞金,程同锦,等.化探技术在我国西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探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6(1):117-120.
|
[23] | 蒋涛,仵永强,汤玉平,等.地球化学烃场效应及影响化探异常的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19(2):280-285.
|
[24] | 刘崇禧,赵克斌,余刘应,等.中国油气化探40年[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151-166.
|
[25] | 汤玉平.熵值估计在油气化探异常评价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1998,22(4):283-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