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碳酸盐岩风化壳型有效储层的形成与控制因素研究——以塔里木盆地英买力—牙哈地区为例
Keywords: 风化壳储层,碳酸盐岩,海相,风化淋滤,塔里木,英买力,牙哈
Abstract: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近年来进展很快,并不断在深部发现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其中风化壳型储层作为深部重要的碳酸盐岩储集体类型而倍受重视,特别是在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风化壳型油气藏蕴藏了丰富的油气资源,近期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塔北英买力—牙哈地区寒武系—奥陶系风化壳型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缝为主,储层物性好,厚度大,分布范围广。研究发现该区储层的形成受早期沉积相带、风化淋滤、构造运动产生的断裂及相伴生的溶蚀作用等因素的制约。风化壳岩溶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极大的改善了储集空间的性能,使英买力—牙哈地区在埋深6000m左右,依然保存了高孔渗性的风化壳型岩溶储层。岩溶作用受多种因素控制,如古地貌、构造沉降与抬升、风化淋滤时间、古气候等,从而在碳酸盐岩风化壳面下部形成大量的溶蚀孔、洞、缝,其主要集中分布在风化壳面下150m,部分地区可达200m。
References
[1] | 朱光有,赵文智,梁英波,等.中国海相沉积盆地富气机理与天然气的成因探讨[j].科学通报,2007,52(增刊):46-57.
|
[2] | 陈新军,蔡希源,纪友亮,等.塔中奥陶系大型不整合面与风化壳岩溶发育[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8):1122-1127.
|
[3] | 许效松,杜佰伟.碳酸盐岩地区古风化壳岩溶储层[j].沉积与喀斯特地质,2005,25(3):1-7.
|
[4] | 李任伟,陈锦石,陈志明.蓟县早寒武—新元古不整合界面处风化壳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j].地质科学,2000,35(1):55-59.
|
[5] | 陈清华,刘池阳,王书香,等.碳酸盐岩缝洞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2):196-201.
|
[6] | 郑聪斌,张军,李振宏.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岩溶洞穴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5,25(4):27-30.
|
[7] | 赵靖舟,田军.满西地区构造演化史[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2):108-113.
|
[8] | 马永生,郭彤楼,朱光有,等.硫化氢对碳酸盐储层溶蚀改造作用的模拟实验证据——以川东飞仙关组为例[j].科学通报,2007,52(增i):136-141.
|
[9] | 朱光有,张水昌,梁英波,等.tsr(h2s)对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积极性研究——h2s的形成过程促进储层次生孔隙的发育[j].地学前缘,2006,13(3):141-149.
|
[10] | 孙玉善,韩杰,张丽娟,等.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奥陶统礁滩体基质次生孔隙成因——以塔中62井区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5):541-547.
|
[11] | 王宝清,章贵松.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储层成岩作用[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6):518-528.
|
[12] | 林小兵,李国忠,田景春,等.黔南石炭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3):267-272.
|
[13] | 李建英,卢刚臣,孔凡东,等.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4):348-351.
|
[14] | 王琪,史基安,陈国俊,等.塔里木盆地西部碳酸盐岩成岩环境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j].沉积学报,2001,19(4):548-555.
|
[15] | 艾克拜尔·沙迪克,吕媛娥,吕海涛.塔河油田盐体覆盖区奥陶系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j].新疆地质,2005,23(4):396-400.
|
[16] | 张水昌,朱光有,梁英波.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h2s及优质储层形成机理探讨[j].地质论评,2006,52(2):230-235.
|
[17] | 张水昌,梁狄刚,朱光有,等.中国海相油气形成的地质基础[j].科学通报,2007,52(增i):19-31.
|
[18] | 顾家裕,贾进华,方辉.塔里木盆地储层特征与高孔隙、高渗透率储层成因[j].科学通报,2002,47(增刊):9-15.
|
[19] | 王振宇,李宇平,陈景山,等.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碳酸盐岩陆棚边缘大气成岩透镜体的发育特征[j].地质科学,2002,37(增刊):152-160.
|
[20] | 张水昌,朱光有.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富集成藏特征与勘探潜力[j].石油学报,2006,27(5):1-8.
|
[21] | 刘小平,孙冬胜,吴欣松.古岩溶地貌及其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以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奥陶系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7,29(3):265-268.
|
[22] | 吕修祥,周新源,李建交,等.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点[j].地质学报,2007,81(8):1057-1064.
|
[23] | 黄成毅,邹胜章,潘文庆,等.古潮湿环境下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结构模式——以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为例[j].中国岩溶,2006,25(3):250-255.
|
[24] | 田纳新,徐国强,李学永,等.塔中地区早海西期风化壳古岩溶控制因素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26(2):61-63.
|
[25] | 郭建华.塔北、塔中地区下古生界深埋藏古岩溶[j].中国岩溶,1996,15(3):207-216.
|
[26] | 方大钧,沈忠悦.塔里木地块各时代视磁极及板块漂移[j].浙江大学学报,2001,28(1):100-106.
|
[27] | 张宝民,张水昌,边立曾,等.浅析中国新元古—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j].科学通报,2007,52(增刊):58-69.
|
[28] | 李大成.国内外海相油气基本地质特征及下步研究建议[j].海相油气地质,2005,10(1):13-17.
|
[29] | 贾振远,蔡忠贤.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4,23(4):94-104.
|
[30] | 刘小平,吴欣松,张祥忠.轮古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4):69-71.
|
[31] | 黄思静,侯中健.地下孔隙度和渗透率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变化及影响因素[j].沉积学报,2001,19(2):224-232.
|
[32] | 肖玉茹,王敦则,沈杉平.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和油田奥陶系古洞穴型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现代地质,2003,17(1):92-98.
|
[33] | 金涛,罗传容,吴亚军.岩溶作用对沙雅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控制作用[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1,21(1):27-32.[14]朱光有,张水昌,梁英波,等.tsr&h2s对深部碳酸盐岩储层的溶蚀改造作用—四川盆地深部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的重要方式[j].岩石学报,2006,22(8):2182-2194.
|
[34] | 陈波,韩定坤,赵海涛,等.江陵凹陷深层储层次生孔隙非均质性成因[j].石油学报,2006,27(5):66-70.
|
[35] | 姜在兴.沉积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220-226.
|
[36] | 康玉柱.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岩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7,29(3):217-223.
|
[37] | 盛贤才,郭战峰,陈学辉,等.江汉平原及邻区海相碳酸盐岩的古岩溶特征及控制因素[j].海相油气地质,2007,12(2):17-22.[24]常波涛.陆相盆地中不整合体系与油气的不均一性运移[j].石油学报,2006,27(5):19-23.
|
[38] | 马永生.四川盆地普光超大型气田的形成机制[j].石油学报,2007,28(2):9-14.
|
[39] | 朱光有,张水昌,梁英波,等.四川盆地深部海相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机理及其分布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2):161-166.
|
[40] | 张丽娟,李明和,黄广建,等.塔中北部奥陶系层序地层模型的建立[j].中国石油勘探,2008,13(1):17-20.
|
[41] | 韩剑发,梅廉夫,杨海军,等.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礁滩复合体油气来源与运聚成藏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3):426-435.
|
[42] | 朱如凯,郭宏莉,高志勇,等.中国海相储层分布特征与形成主控因素[j].科学通报,2007,52(增刊i):40-45.
|
[43] | 鲍志东,齐跃春,金之钧,等.海平面波动中的岩溶响应——以塔里木盆地牙哈—英买力地区下古生界为例[j].地质学报,2007,2(81):205-210.
|
[44] | 赵文智,张光亚,何海清.中国海相石油地质与叠合含油气盆地[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
[45] | 王雷,史基安,王琪,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12(4):10-13.[41]张海峰,时华星,张守鹏,等.伊朗kashan地区库姆组沉积相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7,26(5):1-5.
|
[46] | 赵雪凤,朱光有,刘钦甫,等.深部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4):514-521.
|
[47] | 龚福华,刘小平.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裂缝对奥陶系古岩溶的控制作用[j].中国岩溶,2003,22(4):313-317.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