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盆地西部岩性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及分布模式
Keywords: 吐哈盆地,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分布模式
Abstract:
?通过对吐哈盆地西部葡北—葡萄沟和红连等油田已发现油气藏的油气来源、构造位置、储层物性及砂体厚度等成藏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油源断裂、源区、与构造配置关系、物性及薄层砂体是岩性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离生烃灶较远地区的成藏关键因素为油源断裂及构造翼部物性较好的薄砂层,生烃灶范围内的成藏关键因素为构造斜坡物性较好的薄砂层,据此归纳出远源断裂—砂体输导构造翼部岩性油气藏和凹陷内砂体输导隆起斜坡岩性油气藏2种分布模式,指出葡北和红连地区向凹陷方向的上侏罗统三角洲前缘砂体及葡萄沟地区构造高部位的三间房组三角洲前缘砂体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
References
[1] | 王斌婷,李希宏,常海燕.吐哈盆地胜北洼陷岩性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3):365-269.
|
[2] | 李红哲,杨占龙,吴青鹏,等.沉积相分析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以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白垩系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5):698-702.
|
[3] | 张尚锋,李志军,朱有信,等.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岩性油气藏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8:200-203.
|
[4] | 杨占龙,陈启林.关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几点思考[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3):323-329.
|
[5] | 高岗,黄志龙.吐哈盆地雁木西油田天然气成因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7,27(4):21-24.
|
[6] | 王喜双,刘济民.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油藏类型及成藏条件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20(3):1-7.
|
[7] | 王劲松,冯利平,张宏.吐哈盆地台北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j].新疆石油地质,2002,23(1):19-21.
|
[8] | 左胜杰,庞雄奇,金之钧,等.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深盆气成藏地质条件[j].新疆石油地质,2002,23(3):193-197.
|
[9] | 杨占龙.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5):688-692.
|
[10] | 李在光,杨占龙,李琳,等.胜北地区油气分布规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1):94-96.
|
[11] | 卫延召,戴金星,赵长毅.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油源浅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1,23(2):191-194.
|
[12] | 杜宏宇,梁桂宾,徐桂芳,等.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原油“混源”分析[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2(1):79-82.
|
[13] | 程克明.吐哈盆地油气生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
[14] | 袁明生,李华明,王志勇.吐哈盆地油源研究新进展[j].新疆石油地质,2001,22(1):13-17.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