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西沙海域新近纪以来生物礁分布规律及油气勘探方向探讨
Keywords: 西沙海域,新近纪,生物礁,识别依据,分布规律,油气勘探方向
Abstract:
?依据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对比分析,对西沙海域生物礁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平面上生物礁主要分布在岛礁区、盆地内部构造凸起带和盆地边缘隆起区。岛礁区发育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生物礁,未被碎屑沉积地层覆盖,不具备成藏条件,是无效勘探区。盆地内部构造凸起带发育中新世和上新世生物礁,与构造高点匹配。礁基以下发育砂岩储层,成藏组合为构造—碎屑岩—生物礁复合型油气藏,具有近油源、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和生储盖配置关系好等特点,是最有利的勘探方向。盆地边缘隆起区在前寒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发育中新世、上新世和/或更新世生物礁,成藏组合多为单一的生物礁型油气藏,有时可能形成基岩潜山—生物礁型油气藏,这类圈闭虽然远离油源,但油气可以通过断裂、不整合面、渗透地层等输导系统长距离运移至储层,因此这类油气藏也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References
[1] | 魏喜,祝永军,尹继红等.南海盆地生物礁形成条件及发育趋势.特种油气藏,2006,13(1);7-13[2]王崇友.西沙群岛晚第三纪超微化石及其地质意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刊,1985,(11);81-100[3]何起祥,张明书.中国西沙礁相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182[4]韩春瑞,孟祥营.西沙晚中新世以来礁相地层中有孔虫动物群的分布及其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0,10(2):65-81[5]王玉净,勾韵娴,章炳高等.西沙群岛西深1井中新世地层、古生物群和古环境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6,13(3):215-223[6]张明书.西沙群岛西永1井礁相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0,10(2);57-64[7]许红,王玉净,蔡峰等.西沙中新世生物地层和藻类的造礁作用与生物礁演变特征.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134[8]蔡峰,许红,郝先锋等.西沙-南海北部晚第三纪生物礁的比较沉积学研究.沉积学报,1996,14(4);61-69[9]何起祥,张明书.西沙群岛新第三纪自云岩的成因与意义.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0,10(2);45-55[10]刘健,韩春瑞,吴建政等.西沙更新世礁灰岩大气淡水成岩的地球化学证据.沉积学报,1998,16(4);71-77[11]韩春瑞.西深1井礁相沉积碳酸盐矿物及氧碳同位素特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9,9(4):29-40[12]徐建斌,李学义,青弯文等.四川碳酸盐岩山地地震勘探综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0,35(3);386-394[13]侯伯刚,杨池银,武站国等.地震属性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影响因素.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9(5);553-558[14]邱燕,王英敏.南海第三纪生物礁分布与古构造和古环境.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1,21(1);65-73[15]龚再升,李思田,谢泰俊等.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分析与油气聚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510[16]陆基孟等编.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1-81[17]孙建孟,王永刚.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应用.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1-60[18]吕炳全,徐国强,王洪是等.南海新生代碳酸盐岩台地淹没事件纪录的海底扩张.地质科学,2002,37(4):405-414[19]魏喜,邓晋福,谢文彦等.南海盆地演化对生物礁的控制及礁油气藏勘探潜力分析[j].地学前缘.2005,12(3):245-252[20]许红.中国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生物礁的对比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2,12(4);41-52[21]刘昭蜀等.南海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2]张明书,何起祥,业治铮等.西沙生物礁碳酸盐沉积地质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3]何起祥,业治铮,张明书.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沉积作用的比较沉积学分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0,10(2):1-12[24]李云通等.中国的第三系.中国地层(13),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25]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等.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演化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4):518-524[26]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等.礁灰岩油藏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5):113-118[27]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等.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j].地质科技情报.2005,24(2):90-96
|
[2] | 魏喜,祝永军,尹继红等.南海盆地生物礁形成条件及发育趋势.特种油气藏,2006,13(1);7-13
|
[3] | 王崇友.西沙群岛晚第三纪超微化石及其地质意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刊,1985,(11);81-100
|
[4] | 何起祥,张明书.中国西沙礁相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182
|
[5] | 韩春瑞,孟祥营.西沙晚中新世以来礁相地层中有孔虫动物群的分布及其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0,10(2):65-81
|
[6] | 王玉净,勾韵娴,章炳高等.西沙群岛西深1井中新世地层、古生物群和古环境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6,13(3):215-223
|
[7] | 张明书.西沙群岛西永1井礁相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0,10(2);57-64
|
[8] | 许红,王玉净,蔡峰等.西沙中新世生物地层和藻类的造礁作用与生物礁演变特征.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134
|
[9] | 蔡峰,许红,郝先锋等.西沙-南海北部晚第三纪生物礁的比较沉积学研究.沉积学报,1996,14(4);61-69
|
[10] | 何起祥,张明书.西沙群岛新第三纪自云岩的成因与意义.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0,10(2);45-55
|
[11] | 刘健,韩春瑞,吴建政等.西沙更新世礁灰岩大气淡水成岩的地球化学证据.沉积学报,1998,16(4);71-77
|
[12] | 韩春瑞.西深1井礁相沉积碳酸盐矿物及氧碳同位素特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9,9(4):29-40
|
[13] | 徐建斌,李学义,青弯文等.四川碳酸盐岩山地地震勘探综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0,35(3);386-394
|
[14] | 侯伯刚,杨池银,武站国等.地震属性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影响因素.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9(5);553-558
|
[15] | 邱燕,王英敏.南海第三纪生物礁分布与古构造和古环境.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1,21(1);65-73
|
[16] | 龚再升,李思田,谢泰俊等.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分析与油气聚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510
|
[17] | 陆基孟等编.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1-81
|
[18] | 孙建孟,王永刚.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应用.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1-60
|
[19] | 吕炳全,徐国强,王洪是等.南海新生代碳酸盐岩台地淹没事件纪录的海底扩张.地质科学,2002,37(4):405-414
|
[20] | 魏喜,邓晋福,谢文彦等.南海盆地演化对生物礁的控制及礁油气藏勘探潜力分析[j].地学前缘.2005,12(3):245-252
|
[21] | 许红.中国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生物礁的对比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2,12(4);41-52
|
[22] | 刘昭蜀等.南海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
[23] | 张明书,何起祥,业治铮等.西沙生物礁碳酸盐沉积地质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
[24] | 何起祥,业治铮,张明书.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沉积作用的比较沉积学分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0,10(2):1-12
|
[25] | 李云通等.中国的第三系.中国地层(13),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
[26] | 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等.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演化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4):518-524
|
[27] | 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等.礁灰岩油藏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5):113-118
|
[28] | 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等.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j].地质科技情报.2005,24(2):90-96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