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柴西南地区断裂特征分析
Keywords: 柴西南地区,演化史,造山作用,断裂体系,断裂特征
Abstract:
?柴西南地区具周缘前陆盆地性质,新生代以来长期处在近南北挤压应力体制下,主要受到来自南面主动挤压力作用而形成,其演化历史可以分为挠曲拗陷、逆冲、强烈逆冲、表层滑脱褶皱等四个主要演化阶段。文中根据断裂活动强度、基底卷入程度及断裂变形等特征,将柴西南地区断裂分为基底卷入高角度逆冲断层、基底卷入低角度逆冲断层、调节型逆冲断层和高角度反向逆冲断层等四种主要成因类型。基底卷入高角度逆冲断层及基底卷入低角度逆冲断层与造山隆起和盆地沉降具良好的耦合和同步发育关系,断面倾角与昆仑造山挤压强弱相关,对盆地内次级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沉积具有一定控制作用。调节型逆冲断层,主要起调节挤压块体横向位移和变形差异以及构造枢纽作用,对地层展布无控制作用。高角度反向逆冲断层的级别低,形成较晚,与沉积作用无关。
References
[1] | 王燮培,费琪等.石油勘探构造分析.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2]李玉喜,庞雄奇等.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系统及其控油作用分析.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1):65-68[3]罗群,庞雄奇.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与油气区带成藏规律.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25(1);l-5[4]孙德君,罗群.柴达木盆地断裂系统特征与油气勘探战略方向.石油实验地质,2003,25(5);426-431[5]陈少军,罗群等.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新疆石油地质,2004,25(1);21-25[6]丁文龙,王燮培,李衍达.柴西地区孕斯断陷同生逆断裂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6):634-682[7]余-欣,汤良杰等.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3);11-14[8]方向,江波等.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断裂构造与油气聚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1);57-61[9]陈迎宾,袁剑等.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断裂发育特征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5);645-648[10]汤良杰,金之钧等.柴达木盆地及相邻造山带区域断裂系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27(6);676-682[11]王财富,林存国等.柴达木盆地深部断裂体系及其对构造的控制作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40(增刊):69-73
|
[2] | 王燮培,费琪等.石油勘探构造分析.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
[3] | 李玉喜,庞雄奇等.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系统及其控油作用分析.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1):65-68
|
[4] | 罗群,庞雄奇.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与油气区带成藏规律.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25(1);l-5
|
[5] | 孙德君,罗群.柴达木盆地断裂系统特征与油气勘探战略方向.石油实验地质,2003,25(5);426-431
|
[6] | 陈少军,罗群等.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新疆石油地质,2004,25(1);21-25
|
[7] | 丁文龙,王燮培,李衍达.柴西地区孕斯断陷同生逆断裂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6):634-682
|
[8] | 余-欣,汤良杰等.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3);11-14
|
[9] | 方向,江波等.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断裂构造与油气聚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1);57-61
|
[10] | 陈迎宾,袁剑等.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断裂发育特征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5);645-648
|
[11] | 汤良杰,金之钧等.柴达木盆地及相邻造山带区域断裂系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27(6);676-682
|
[12] | 王财富,林存国等.柴达木盆地深部断裂体系及其对构造的控制作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40(增刊):69-73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