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学杂志 2015
黄河三角洲不同湿地群落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生境适应策略, PP. 2983-2989 Keywords: 滨海湿地,化学计量学,植物n/p,土壤n/p,适应策略 Abstract: ?选取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盐地碱蓬(suaedasalsa)、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柽柳(tamarixchinensis)3种典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植物n、p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及n/p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盐地碱蓬地上部分n含量,地下部分n、p含量均小于芦苇和柽柳群落,柽柳地上部分p含量、n/p值均大于芦苇和盐地碱蓬群落。3种典型湿地群落n含量均呈现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的规律,说明植物会将有限的氮资源优先分配给地上部分光合器官;盐地碱蓬与柽柳地上和地下部分磷含量变化趋势相反,这种差异说明处在不同群落演替阶段的植物生活史策略不同。与木本植物柽柳不同,草本植物芦苇和盐地碱蓬n/p均表现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的特征,这与草本植物地上部分相对生长速率较大有关。土壤中n含量、n/p垂直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但土壤磷的垂直变化特征不明显。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源)植物(库)之间n、p相关性较弱,说明除了土壤条件,滨海湿地氮磷化学计量格局还与植物自身的生理调节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