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中国黄颡鱼的线粒体dna多样性及其分子系统学

, PP. 262-274

Keywords: pseudobagrusfulvidraco,pseudobagrussinensis,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种群扩张,基因流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基于体侧色斑、背鳍前部形态、吻长及尾柄长的差异,ng和kottelat(2007)将分布于中国的黄颡鱼群体划为两个物种:北方群体为pseudobagrussinensis,南方群体为p.fulvidraco。本研究通过对70个黄颡鱼标本相关形态特征的测量及对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的分析,探讨了p.sinensis物种的有效性问题。结果表明:依据体侧色斑和背鳍前部形态的差异,可将黄颡鱼分为对应于p.sinensis和p.fulvidraco的两种形态类型,但对尾柄长、吻长的测量发现二者没有差异。对70条cytb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为:两种鱼类有1个共同的单倍型;两种鱼类的单系性在系统发育分析中都没有得到重现,而二者聚在一起形成获得100%支持率的单系群;两种鱼类群体之间存在持续的基因交流(nm=4.7);两种鱼类在单倍型的巢式支系分析(nestedcladeanalysis,nca)中没有形成各自独立的进化谱系,所有的单倍型以不超过5步的突变全部被纳入同一个进化网络中。因此我们认为p.sinensis不是有效物种,而应被视为黄颡鱼的一种形态类型。基于cytb基因的序列变异,本研究对黄颡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作了初步分析。群体的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及tajima’sd中性检验表明,约在10.1–14.1万年前,黄颡鱼在其分布范围内经历过群体扩张,推测这可能是导致黄颡鱼群体单倍型多样度高(h=0.857±0.0014)而核苷酸多样度低(π=0.0023±0.0003)的主要原因。此外,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群体缺乏明显的地理结构,推测原因可能是历史上水系的连通促进了不同地理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