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多样性 2011
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演替规律, PP. 48-56 Keywords: 浮游植物,优势种,群落结构,演替,富营养化 Abstract: ?为探明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变与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于2004–2006年对上海市最大天然淡水湖泊淀山湖的浮游植物进行逐月采样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共采集到淀山湖浮游植物84属205种,主要由绿藻(种类数占50%)、硅藻(20%)、蓝藻(13%)、裸藻(13%)等组成。相邻两月之间种类相似性系数呈现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趋势;优势种为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glauca)、小席藻(phormidiumtenus)、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具缘微囊藻(m.marginata)、湖泊鞘丝藻(lyngbyalimnetica)、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minutus)、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granulatavar.angustissima)、啮蚀隐藻(cryptomonaserosa)、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quadricauda)等。浮游植物群落细胞数量主要由蓝藻(42.73%)、绿藻(37.75%)、硅藻(12.67%)和隐藻(6.06%)组成;生物量主要由硅藻(36.75%)、蓝藻(16.78%)、绿藻(16.36%)和隐藻(13.53%)等组成。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演替模式不同于peg(planktonecologygroup)模型,其中蓝藻从春末开始大量出现,夏季大量繁殖,一直延续到秋初。综合文献资料看出,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已从1959年的硅藻–金藻型、1987–1988年的隐藻–硅藻型演变为2004–2006年的蓝藻–绿藻型;数量由1959年的103ind./l上升至2004–2006年的1.11×107cells/l。演替的总体趋势表现为:贫中营养型的金藻、甲藻比例下降,富营养型的蓝藻、隐藻和微型绿藻增加。浮游植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演变指示了淀山湖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