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热带地理  2014 

中国风水地理哲学基础与人地关系

, PP. 581-590

Keywords: 风水地理学,哲学基础,人地关系,中国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首先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考察了传统风水地理学,在对中国风水地理哲学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了从传统风水地理学走向现代风水地理学的模式图。《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观之所以奠定了传统风水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它由“天人合一”思想的功能所决定。现代风水地理学实践赋予了“天人合一”新内涵,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现代风水地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天人合一”观与“人地关系”密切相关。“人地关系”不仅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与核心,也是风水地理学研究的源头与核心。文章系统梳理了“人地关系”理论模式,为风水地理研究人地关系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指出,传统风水地理学含有大量迷信色彩和伪科学思想,必须进行哲学科学批判,必须进行革新,引入相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技术,从定性研究走向实证研究,从传统风水地理学走向现代风水地理学。

References

[1]  辛翀.易学科学思想——宋代易学六十四卦自然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辛翀.易学与科学:丁超五科学易学思想探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  季羡林.人文地理学与天人合一思想(《自然?文化?人地关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15.
[4]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3.
[5]  孙小金.神秘文化全破译[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12.
[6]  刘大钧.百年易学菁华集成?《周易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7]  缪正清.《黄帝内经》大系统科学哲学方法形成的历史背景[j].中国人体科学,2002,10(2):70-78.
[8]  刘笑敢.天人合一:学术、学说和信仰[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6):67-85.
[9]  毛泽东.矛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48.
[10]  于奇智.简说张岱年天人合一观[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19(5):71-75.
[11]  康学伟.论《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8,31(4):27-30.
[12]  王玉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之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9(1):58-59.
[13]  夏甄陶.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j].哲学研究,2002,48(6):6-14.
[14]  于希贤.中国风水地理的起源与发展初探[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6(4):83-95.
[15]  李英粉.“天人合一”观念中的传统辩证思维探析[j].学术交流,2009,24(12):43-45.
[16]  丁锐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认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813-6816.
[17]  方修琦,牟神州.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j].人文地理,2005,20(4):110-113.
[18]  申玉铭.论人地关系的演变与人地系统优化研究[j].人文地理,1998,13(4):30-34.
[19]  何晓昕,罗隽.中国风水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77-82.
[20]  刘波.天地人巨系统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21]  陆大道.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机遇与任务[j].地理学报,2004,59(增刊):3-7.
[22]  张君奇.风水学说与贵德地理环境[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2,13(1):57-59.
[23]  孙峰华.基于易学与堪舆学的人地关系和谐论思辨[j].地理学报,2012,67(2):266-282.
[24]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25]  李景春.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
[26]  李学勤.周易溯源[m].成都:巴蜀书社,2006.
[27]  李镜池.周易探源[m].上海:中华书局,2007.
[2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9]  范明生.东西方思维模式初探[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9(2):42-49.
[30]  郭双林.论晚清思想界对风水的批判[j].史学月刊,1994,64(3):43-51.
[31]  王其亨.风水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11-25.
[32]  兰永海.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现代反思[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6(2):83-88.
[33]  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34]  (韩国)孙兴彻.中国哲学天人关系论的考察与理解[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0(5):55-59.
[35]  徐春根.“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9(3):26-31.
[36]  孙峰华.关于风水地理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316-322.
[37]  刘立夫.“天人合一”不能归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j].哲学研究,2007,53(2):67-71.
[38]  孙家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世纪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1):113-119.
[39]  徐春.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33-38.
[40]  杨达源.现代地理学思想与创新[j].高等理科教育,2009,16(3):22-25.
[41]  李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系统论之比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3):68-69.
[42]  张连伟.传统“天人合一”的现代审视[j].东方论坛,2004,17(1):93-96.
[43]  邬焜.对自然、社会与人关系的系统考察[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13(1):13-20.
[44]  朱士光.遵循“人地关系”理念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史研究[j].历史研究,2010,59(1):4-10.
[45]  苏婧.天?地?人——诸葛八卦村传统民居聚落的景观构成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1(3):71-75.
[46]  方创琳.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59(增刊):21-32.
[47]  顾朝林.人文地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65-374.
[48]  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5-4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