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龚胜生.隋唐五代时期疫灾地理研究[j].暨南史学,2004(3):32-51.
|
[2] | 龚胜生,叶护平.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22(3):5-20.
|
[3] | 龚胜生,王晓伟,张涛.明代江南地区的疫灾地理[j].地理研究,2013,33(8):1569-1578.
|
[4] | 陈乾国.复杂网络上流行病传播动力学行为及其免疫控制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
[5] | 任德胜.论自然灾害对中东文明发展的影响[d].西安:西北大学,2007.
|
[6] | 邵鲁琳.明代疫灾防治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
[7] | 王广坤.十九世纪英国强制接种天花疫苗引发的争端[j].历史研究,2013(5):151-163.
|
[8] | 龚腾飞.中世纪后期英国疫病探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
[9] | 张静,汪诚信,白呼群,等.三峡库区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2):145-148.
|
[10] | 王明远,章申.长江流域血吸虫病的化学地理研究[j].地理研究,1992,11(4):68-74.
|
[11] | 李玉尚,曹树基.咸同年间的鼠疫流行与云南人口的死亡[j].清史研究,2001(2):19-33.
|
[12] | 李玉尚.近代中国的鼠疫应对机制——以云南、广东和福建为例[j].历史研究,2002(1):114-127.
|
[13] | 李永宸,赖文.岭南医家对鼠疫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5):397-399.
|
[14] | 赖文,李永宸.清代岭南地区烈性传染病防治专著[j].中医文献杂志,2006(1):6-8.
|
[15] | 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93,48(4):304-316.
|
[16] | 龚胜生,刘杨,张涛.先秦两汉时期疫灾地理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25(3):96-112.
|
[17] | 龚胜生,刘卉.北宋时期疫灾地理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26(4):22-34.
|
[18] | 曾绍琴.流行病时空演化模式探测——以湖南省疟疾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3.
|
[19] | 崔娜.基于mic方法的气候-疟疾敏感人群识别和脆弱区划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3.
|
[20] | 李国栋,张俊华,焦耿军,等.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3,33(21):6762-6773.
|
[21] | 唐启强,张智,赵安,等.鄱阳湖区南昌县血吸虫疫情空间分布及其流行因素分析[j].热带地理,2013,33(1):76-80.
|
[22] | 樊雯婧.合肥市疟疾发病预测数学模型应用及发病现况的流行病学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3.
|
[23] | 杨永峰,彭镇华,孙启祥,等.重大工程对血吸虫病流行区扩散的潜在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1):1067-1073.
|
[24] | 赵安.血吸虫病生态学及其中国疫区分类的地理解释[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8):959-963.
|
[25] | 龚胜生.20世纪国外历史瘟疫灾害研究概述[m]//史念海.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116-126.
|
[26] | 邱均平,王月芬.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25.
|
[27] | 田亚平,常昊.中国生态脆弱性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分析[j].地理学报,2012,67(11):1515-1525.
|
[28] | 王胜杰.“西班牙女郎”及瘟疫对战争的影响[j].世界文化,2009(7):27-28.
|
[29] | 唐代兴.灾疫康复伦理研究的基本思路[j].阴山学刊,2013,26(3):100-107.
|
[30] | 陈志强.地中海世界首次鼠疫研究[j].历史研究,2008(1):159-175.
|
[31] | 李化成.黑死病期间西欧的鞭笞者运动(1348―1349)[j].历史研究,2013(1):147-159.
|
[32] | 李永宸,赖文.岭南医家对鼠疫的辨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2):100-103.
|
[33] | 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j].地理学报,2003,58(6):870-878.
|
[34] | 赖文,李永宸,张涛,等.近50年的中国古代疫情研究[j].中华医史杂志,2002(2):108-113.
|
[35] | 余新忠.20世纪以来明清疾疫史研究述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10):15-23.
|
[36] | 杨林生,李海蓉,李永华,等.医学地理和环境健康研究的主要领域与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31-44.
|
[37] | 齐兰兰,周素红,闫小培,等.医学地理学发展趋势及当前热点[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8):1276-1285.
|
[38] | 刘国旭.中国古代战争与瘟疫时空耦合及其社会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
[39] | 李洪河,程舒伟.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的卫生防疫工作述论[j].史学集刊,2012(5):107-115.
|
[40] | 付玉林,李本.关于瘟疫法律性质的探讨/兼论“sars”的法律性质[j].中国律师,2003(8):20-21.
|
[41] | 唐代兴.气候伦理研究的依据与视野——根治灾疫之难的全球伦理行动方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29(4):78-83.
|
[42] | 唐代兴.为何研究灾疫文化?——探求当代灾疫的治本之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21-26.
|
[43] | 余新忠.晚清的卫生行政与近代身体的形成——以卫生防疫为中心[j].清史研究,2011(3):48-68.
|
[44] | 曹树基.战后之疫:1944―1947年滇西鼠疫研究[j].近代史研究,2012(2):65-75.
|
[45] | 余新忠.医疗史研究中的生态视角刍议[j].人文杂志,2013(10):78-83.
|
[46] | 刘榕榕,董晓佳.浅议“查士丁尼瘟疫”复发的特征及其影响[j].世界历史,2012(2):87-95.
|
[47] | 陈志强.现代拜占廷史学家的“失忆”现象——以“查士丁尼瘟疫”研究为例[j].历史研究,2010(3):24-33.
|
[48] | 李化成,沈琦.瘟疫何以肆虐?——一项医疗环境史的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27(3):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