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热带地理  2015 

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与判别

, PP. 372-378

Keywords: 国家中心城市,内涵,判别标准,六元判别指数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国家中心城市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在全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关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与判别标准,目前尚无明确界定。鉴于此,文章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特征,明确了国家中心城市是指那些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具有核心控制作用,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节点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确定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判别标准,进而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六元判别指数——经济集聚指数、空间辐射指数、对外开放指数、文化创新指数、管理服务指数和生态保护指数,据此判定了12个国家中心城市,排名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深圳、武汉、南京、成都、杭州、沈阳和大连;最后,根据判别结果,综合分析各项判别指数的得分情况和12个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劣势,并指出今后的建设重点,即要特别加强对所有国家中心城市的管理服务功能建设,整体提升空间辐射水平,保证文化创新水平在稳定中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快经济集聚功能、对外开放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的建设。

References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  陈江生,郑智星.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瓶颈及解决思路——以东京、伦敦等国际中心城市为例[j].城市观察,2009(2):14-20.
[3]  朱小丹.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从国家战略层面全面提升广州科学发展实力的研究[j].城市观察,2009(2):5-13.
[4]  青舟.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机遇[j].城市观察,2009(2):1.
[5]  王琳.国家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以港京沪津穗城市为例[j].城市观察,2009(3):71-78.
[6]  顾朝林.城市实力综合评价方法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2,11(1):5-11.
[7]  周阳.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特征、功能及其评价[j].城市观察,2012(1):132-142.
[8]  carterh.thestudyofurbangeography[m].london:edwardarnold,1972:45-67.
[9]  harriscd.afunctionalclassificationofcitiesintheunitedstates[j].geographicalreview,1943,10(2):86-99.
[10]  冯云廷,王雅莉,苗丽静,等.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428.
[11]  张金锁.区域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116-145.
[12]  冯章献,王士君,王学军.中国东北地区四中心城市功能关系优化[j].人文地理,2008,23(6):50-54.
[13]  肖盛峰.区域核心城市及其竞争力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40-42.
[14]  徐颖.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定位与发展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3):72-77.
[15]  杨永春,冷炳荣,谭一洺.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理论与方法及其对城市体系研究的启示[j].地理研究,2011,30(6):1009-1020.
[16]  黄璜.全球化视角下的世界城市网络理论[j].人文地理,2010,25(4):18-24.
[17]  王凯,徐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2(3):10-15.
[18]  邓春玉.基于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的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3):329-335.
[19]  田美玲,刘嗣明,寇圆圆.国家中心城市职能评价及竞争力的时空演变[j].城市规划,2013,37(11):89-95.
[20]  李林,赵文丹.国家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功能定位[j].学术交流,2012(4):140-144.
[21]  路洪卫.推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突破口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4):54-57.
[22]  姚华松.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五大关系[j].城市观察,2009(2):62-69.
[23]  王伟.外资与城市发展[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32-33.
[24]  王缉宪.港口竞争与港口城市竞争的解释[c]//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广州:广州大学出版社,2004.
[25]  周一星,张莉,武悦.城市中心性与我国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4):1-5.
[26]  田美玲,刘嗣明,朱媛媛.国家中心城市综合评价与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1):117-121.
[27]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2-144.
[28]  nelsonhj.aserviceclassificationofamericancities[j].economicgeography,1955,13(8):189-210.
[29]  maxwelljw.thefunctionalcities:aclassificationofcities[j].geographicalbulletin,1965,6(3):79-104.
[30]  谢守红,宁越敏.世界城市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5):56-66.
[31]  薛德升,黄鹤绵.关于世界城市研究的两场争论及其对相关研究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8):1177-1186.
[32]  李健.世界城市研究的转型、反思与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1(3):20-26.
[33]  沈金箴.东京世界城市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北京的启示[j].经济地理,2003,23(4):571-576.
[34]  沈金箴,周一星.世界城市的涵义及其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3(3):13-16.
[35]  马学广,李贵才.全球流动空间中的当代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10):1630-1637.
[36]  马学广,李贵才.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论[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2):255-263.
[37]  王国恩,王建军,周素红,等.基于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的广州核心职能研究[j].城市规划,2009,33(s2):13-19.
[38]  彭丽敏.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思考——以城市功能和国家战略的动态耦合为线索[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14-2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