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韩湖初,杨士弘.关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2004,24(6):739-740.
|
[2] | 陆芸.近30年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述评[j].丝绸之路,2013(2):13-16.
|
[3] | 邹立刚.中国―东盟共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2(4):43.
|
[4] | 邓家倍.合浦与徐闻在海上丝路始发港地位与作用比较研究[j].中国地方志,2005(10):55.
|
[5] | 赖琼.历史时期雷州半岛主要港口兴衰原因探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8(3):101-106.
|
[6] | 湛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湛江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4:222-230.
|
[7] | 陈志坚.雷州文化[m].香港:香港科大华南研究中心,2004:93.
|
[8] | 于卫青.湛江佛教文化资源及其价值[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36(4):164.
|
[9] | 杨晓东.雷州半岛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j].岭南文史,2004(4):30-31.
|
[10] | 曾昭璇,曾新,曾宪珊.论中国古代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8(2):68.
|
[11] | 张一平,严春宝.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综述[j].史学月刊,2011(12):117-122.
|
[12] | 章佩岚.“海上丝绸之路”对唐代海南的影响[j].福建文博,2012(1):8.
|
[13] | 刘新生.携手打造新“海上丝绸之路”[j].东南亚纵横,2014(2):4.
|
[14] | 杨式挺.试论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学研究[j].岭南文史,2002(增刊):33-46.
|
[15] | 张荣芳,周永卫.汉代徐闻与海上交通[j].岭南文史,2002(增刊):57-61.
|
[16] | 邱立诚.徐闻汉代遗存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的解读[j].岭南文史,2002(增刊):62-69.
|
[17] | 阮应祺.南海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j].岭南文史,2000(增刊):84-87.
|
[18] | 覃主元.汉代合浦港在南海丝绸之路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j].社会科学战线,2006(1):168.
|
[19] | 刘佐泉.雷州文化的历史及特征与海上丝绸之路[m]//余伟民,王钦峰,熊家良.雷州半岛的雷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
[20] | 吴建华.雷州传统文化初探[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
[21] | 李巧玲.闽潮文化在琼雷的历史传播和影响[j].热带地理,2012,32(5):464-469.
|
[22] | 陈立新.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m].香港:南方人民出版社,2009:226.
|
[23] | 真人元开.唐大和尚东征传[m].汪向荣,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71.
|
[24] | 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247.
|
[25] | 司徒尚纪.雷州文化概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257.
|
[26] | 陈泽泓.广东民间神祇?下[j].羊城今古,1997(5):26.
|
[27] | 刘正刚.广东会馆史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90-194.
|
[28] | 龙鸣.湛江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应有地位[m]//广东省社科联.2014年广东省社科学术年会分会雷州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省社科联,岭南师范学院,2014: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