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热带地理  2015 

主体间共识、地缘结构与共建“一带一路”

, PP. 621-627

Keywords: 主体间共识,地缘结构,“一带一路”,建构主义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本和文献的梳理分析,归纳当前国际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的4个主要的主体间共识。结合对当前和未来地缘结构发展趋势的分析,将物质因素、利益和主体间共识融合在“两超多强”或“两极格局”的结构之中,分析了同时包括3个因素的结构对涉及共建“一带一路”主要国家行为的因果作用和建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美国、俄罗斯、印度、沿线国家对自我身份、利益的界定。而这些不同国家间的身份、利益的集合将对共建“一带一路”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体来讲,共建“一带一路”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地区层面,近期重点应该放在中亚、非洲、欧洲和中东地区,由远及近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顶层设计层面,应紧密围绕当前形成的4点主体间共识进行正面的宣传和引导。

References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r].北京:外交出版社,2015.
[2]  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38-544.
[3]  胡志丁,骆华松,李灿松,等.2009年后缅甸国内冲突的地缘政治学视角解读[j].热带地理,2015,35(4):561-568.
[4]  阎学通.历史的惯性[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5]  任佳,王清华,杨思灵.构建新南方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2014(3):1-6.
[6]  刘慧,叶尔肯?吾扎题,王成龙.“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45-553.
[7]  崔景明,王建.“一带一路”:中国外交大战略[j].时事报告,2015(1):26-29.
[8]  张蕴岭.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j].世界知识,2015(2):28-31.
[9]  林民旺.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5):42-57.
[10]  蒋希蘅,程国强.国内外专家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看法和建议综述[n].中国经济时报,2014-08-21(5).
[11]  胡志丁,陆大道.基于批判地缘政治学视角解读经典地缘政治理论[j].地理学报,2015,70(6):851-863.
[12]  [英]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3-5.
[13]  陈邦瑜.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误读及中国的对策[j].领导科学论坛,2015(5):4-6.
[14]  李娟娟,樊丽明.国际公共品供给何以成为可能——基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5(3):5-14
[15]  李金早.深化经贸合作,把“一带一路”建实建好[n].人民日报:理论版,2014-08-12(7).
[16]  赵晋平.“一带一路建设”:贸易投资合作是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14-12-03(1).
[17]  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30-38.
[18]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39-184.
[19]  胡志丁,骆华松,葛岳静.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研究视角及其对发展中国新地缘政治理论的启示[j].热带地理,2014,34(2):184-190.
[20]  林利民.世界地缘政治新变局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2014(4):1-9.
[21]  王缉思.美国霸权与中国崛起[j].外交评论,2005(10):13-16.
[22]  梁海明.俄罗斯为何对一带一路疑虑重重[eb/ol].(2015-05-08)[2015-07-30].
[23]  秦亚青.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将中国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3):69-86.
[24]  朱雄关.“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中的国家能源安全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15(2):23-26.
[25]  杜德斌,马亚华.“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j].地理研究,2015,34(6):1005-1014.
[26]  冯巍,程国强.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价[n].中国经济时报,2014-07-14(5).
[27]  安宁宏.“一带一路”战略[j].宏观经济管理,2015(1):82.
[28]  王辉,罗雨泽.立足打造命运共同体,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合作[n].中国经济时报,2014-12-05(1).
[29]  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j].国际问题研究,2015(1):88-99.
[30]  [英]帕特里克?贝尔特,[葡]菲利佩?卡雷拉?达席尔瓦.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1]  胡志丁,刘玉立,胡浩,等.建构的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以战后日本崛起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10):7-13.
[32]  韩召颖.美国霸权、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中美关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9-28.
[33]  刘建华,邓彪.美国霸权:衰落还是延续[j].太平洋学报,2010,18(1):26-35.
[34]  秦亚青.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温特及其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j].欧洲,2001(3):4-11.
[35]  程恩富,夏晖.美元霸权:美国掠夺他国财富的重要手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2):28-34.
[36]  姚远梅.印度为何对“一带一路”反应迟缓[eb/ol].(2015-04-19).[2015-07-30].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