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立.广州近代城市规划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
|
[2] | 王硕克,程敬琪.居民点分布规划的研究[j].建筑学报,1959(1):10-14.
|
[3] | 王硕克.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探讨[j].建筑学报,1962(1):8-11.
|
[4] | 汪定曾,徐荣春.居住建筑规划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建筑学报,1962(2):6-13,22.
|
[5] | 汪定曾.上海曹杨新村住宅区的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1956(2):1-15.
|
[6] | 吕俊华.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
[7] | 袁也.公共空间视角下的社区规划实施评价——基于上海曹杨新村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2):87-94.
|
[8] | 莫伯治.广州居住建筑的规划与建设[j].建筑学报,1959(8):21-25.
|
[9] | guk,tiany,whitehandjwr,etal.residentialbuildingtypesasanevolutionaryprocess:theguangzhouarea,china[j].urbanmorphology,2008(2)97-115.
|
[10] | 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编纂委员会.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1949―2005)上卷[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86.
|
[11] | 广州华侨新村编辑组.广州华侨新村[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9:1-2,15,23.
|
[12] | 陈健谊.广州华侨新村建设发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
[13] | 刘业.广州市近代住宅研究——兼论广州市近代居住建筑的开发与建设[j].华中建筑,1997(2):117-123.
|
[14] | 管东生,覃朝锋,陈玉娟,等.广州华侨新村低密度住宅区庭院的树木和景观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63-70.
|
[15] | 张磊,袁媛.面向管理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以广州市华侨新村为例[j].规划师,2007,23(6):39-41.
|
[16] | 王敏,田银生,袁媛,等.从房屋产权变更的角度对本土化的英国花园郊区住宅研究——以广州市华侨新村为例[j].建筑师,2012(2):15-22.
|
[17] | 欧阳萍,陈祖洲.试论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理想对郊区化的影响[j].学海,2009(5):163-170.
|
[18] | 丁桂节.工人新村:“永远的幸福生活”[d].上海:同济大学,2008.
|
[19] | 张杰,王韬.1949―1978年城市住宅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及反思[j].建筑学报,1999(6):36-39.
|
[20] | 李百浩,彭秀涛,黄立.中国现代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以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j].城市规划学刊,2006(4):84-92.
|
[21] | 赵晨,申明锐,张京祥.“苏联规划”在中国:历史回溯与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09-118.
|
[22] | hortonjohn,kraftlpeter.culturalgeography:an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dge,2014.
|
[23] |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译.北京:华厦出版社,2003:14.
|
[24] | whitehandjwr,carrcmh.twentieth-centurysuburbs:amorphologicalapproach[m].london:routledge,2001.
|
[25] | whitehandjwr.suburbanresidentialbuildingform;ahistorico-geographicalapproach[j].münsterschegeographischearbeiten,2003,46:165-74.
|
[26] | 汪骅,陈庆庄.上海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建筑学报,1964(2):8-14.
|
[27] | 黄报青,吕俊华.二层住宅及街坊设计问题的探讨[j].建筑学报,1958(4):30-36.
|
[28] | 朱晓明.上海曹杨一村规划设计与历史[j].住宅科技,2011(11):47-57.
|
[29] | 华揽洪.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1979)[m].北京:三联书店,2003.
|
[30] | 孙峰华,王兴中.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5):491-498.
|
[31] | 罗岗.空间的生产与空间的转移——上海工人新村与社会主义城市经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6):91-96.
|
[32] | 高远戎,张树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鼓励华侨回国投资的政策[j].中共党史资料,2008(4):143-153.
|
[33] | 王敏,田银生,袁媛.基于“混合使用”理念的历史街区柔性复兴探讨[j].中国园林,2010(4):57-60.
|
[34] | 袁媛,朱竑,王玉.当代型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以广州市华侨新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0(6):28-31.
|
[35] | 广州华侨新村编辑组.广州华侨新村[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9:序.
|
[36] | 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90.
|
[37] | 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本-约瑟夫.街道与城镇的形成[m].李凌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
|
[38] | 王敏.广州市华侨新村地区城市形态演变及动因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
[39] | 管东生,覃朝锋,陈玉娟,等.广州华侨新村低密度住宅区庭院的树木和景观研究[j].地理研究,1997(4):63-70.
|
[40] | 林琳.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地域建筑:广东骑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
|
[41] | 田银生,张健,谷凯.广府民居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古建园林技术,2012(3):68-71.
|
[42] | 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3.
|
[43] | jacobsjm,cairnss,strebeli.'atallstorey...but,afactjustthesame':theredroadhigh-riseasablackbox[j].urbanstudies,2007,44(3):609-629.
|
[44] | 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编纂委员会.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1949―2005)上卷[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48.
|
[45] | 胡冬冬.1949―1978年广州住区规划发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
[46] | 王敏,赵美婷.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历史街区自主复兴——以广州华侨新村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24-133.
|
[47] | 瑞士卡尔?芬格胡特.向中国学习——城市之道[m].张路峰,包志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