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愚文.宋代的州县学[M].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
|
[2] | 刘海峰,庄明水.福建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
[3] | 黄新宪.闽台的庙学规制探略[J].教育评论,2000(2):61-64.
|
[4] |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
[5] | 徐松.宋会要辑稿:第一百六十一册食货六九[Z].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57:6365.
|
[6] |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一户口二[Z].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117.
|
[7] | 徐晓望.福建通史:第三卷宋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87.
|
[8] | 袁震.宋代户口[J].历史研究,1957(3):9-46.
|
[9] | 刘锡涛.宋代福建人才地理分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12-116.
|
[10] | 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52.
|
[11] | 周愚文.宋代的州县学[M].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129.
|
[12] | 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M].阙维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86.
|
[13] | 林拓.福建县级政区建置的地域分异及其整合过程——兼论自然区与行政区的关系[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3):34-38.
|
[14] | 方勺.泊宅编: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3:15.
|
[15] | 林汀水.福建政区建置的过程及其特点[C]//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历史地理:第十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26.
|
[16] |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三地理[Z].修订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67.
|
[17] | 林国平,邱季端.福建移民史[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43.
|
[18] | 杨时.杨龟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二与执政[M].影印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4:941.
|
[19] | 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66.
|
[20] | 梁克家.三山志:卷十二版籍类三[Z].校注本.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139.
|
[21] | 德怀特·希尔德·帕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M].宋海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451-469.
|
[22] | 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四十七荒政[Z].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243.
|
[23] | 吴松弟.宋代福建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及其与地理条件的关系[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3):82-87.
|
[24] | 彭友良.宋代福建商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J].福建论坛,1988(1):61-65.
|
[25] | 谢肇淛.五杂组:卷三地部[Z].校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89.
|
[26] |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529-534.
|
[27] |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十四至十五地理[Z].修订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
[28] | 唐文基.福建古代经济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326.
|
[29] | 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地理三[M].标点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989-991.
|
[30] | 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342.
|
[31] | 蔡襄.端明集:卷二十八福州修庙学记[O].四库全书本.
|
[32] |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三十福建路泉州[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981.
|
[33] | 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二福建路泉州[M].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214.
|
[34] | 贾志扬.宋代科举[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220.
|
[35] | 马润朝.宋代的商业与城市[M].马德程,译.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5:3.
|
[36] |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百劝农文[M].点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626.
|
[37] | 叶适.叶适集:卷十漳浦县圣祖殿记[M].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2010:179.
|
[38] |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3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