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仇方道,朱传耿, 单勇兵,等.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的评价与区域分异特征[J].地理科学,2004,24(4):392-397.
|
[2] | 李小建,乔家君. 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36-145.
|
[3] | 曹传新. 我国县域经济系统动态演变机制及时空演变规律[J].人文地理,2002,17(6):58-61.
|
[4] | 吴玉鸣. 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7(2):37-57.
|
[5] | 余方镇. 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成因与均衡发展策略[J].生产力研究,2007(10):78-79.
|
[6] | 应新杰,赵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主要模式[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30(2):110-114.
|
[7] | 陈扬乐.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与扶贫开发[J].经济地理,2003,23(2):183-186.
|
[8] | 徐维祥. 经济强县地理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4):126-129.
|
[9] | 彭宝玉,覃成林,阎艳.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3):409-412.
|
[10] | 仇方道, 朱传耿,单勇兵.江苏省县域综合实力评价及区域分异特征[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6):65-69.
|
[11] | 赵莹雪. 广东省县际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4):467-471.
|
[12] | 胡新艳,罗必良,罗明忠,等. 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差距及其结构演化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6):76-80.
|
[13] | 杨问芝. 湖北省县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6(6):116-118.
|
[14] | 苏方林.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因素分析[J].学术论坛,2005(5):81-84.
|
[15] | 罗迎新. 梅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6,26(1):32-36.
|
[16] | 韩书成,濮励杰,孟爱云. 新兴边贸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3):36-40.
|
[17] | 欧阳南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J].地理学报,1993,48(3):204-217.
|
[18] | 陆大道,薛凤旋.1997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6-26.
|
[19] | 欧向军,赵清.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的定量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7):693-704.
|
[20] | 彭宝玉,覃成林. 河南县域经济实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45-48.
|
[21] | 高志刚,韩延玲.新疆市县经济发展梯度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1):48-51.
|
[22] | 欧向军. 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结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25-29.
|
[23] | 张红梅. 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1):54-57.
|
[24] | 张健,濮励杰,张继军,等. 县(区)级区域经济差异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2007,27(2):261-264.
|